推薦觀看:公視我們的島「老農飛鳥物語」6/23播出



對農民來說,在現實生活裡,土地最大,下田最重要。

什麼節氣該做什麼農事,像是打田、引水、插秧、除草、除蟲害,或是收割、打穀、曬穀、等待好價錢,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被耽誤,一旦出差錯,一季的收成就很有可能付諸流水,尤其,在這農業萎縮的時代…

台灣農村裡,七十歲以上農民,超過四十萬人,也就是平均每六個農民,就有一位超過七十歲。這群老農,在日治時期出生,走過台灣生產機械化的農業革命,和以農養工的建設時期。他們種稻的生命歷程,其實就是台灣農業發展的近代史。

圖文來源:我們的島 節目


 

 

別讓我流浪
      
      

 
 
 

 農家的腳步,是跟著自然的節奏來運行的。天亮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田。去年美濃良質米比賽第一名的陳秀德,每天都早早出門,從十三歲開始到現在,這種生活,已經維持六十多年了。
 
 大家都稱他秀德伯,這是鄉下習慣尊稱老人家的說法。這一天,秀德伯騎著摩托車,經過了低矮的農舍、一片片的稻田、芭樂園、荒地和香蕉園,他,來到了滿溢圳水的稻田。細雨落下水面,圳水流入田裡,水聲的呼喚,敲打出農人心裡的歌聲。美濃陽光燦爛,田裡生機無限,水面上映照出藍天白雲、檳榔樹影,和農人的身形。
 
 插秧後半個月,秀德伯開始幫秧苗除草。白鷺鷥在天空飛翔、老農夫在田埂旁低身彎腰,一個早上的成果,是晾在田邊的小草堆。大部分時候,農人是靜靜地在田裡割草,或是把黑色抑草蓆,平整地鋪設在田埂上。可是秧苗漸漸長大,田間工作越來越繁重!尤其是施肥更不能馬虎,因為稻子開花、抽穗的力氣,幾乎都來自秀德伯身上的有機複合肥。
 
 圍繞在稻田四周,是一隻隻看似中網的假麻雀,和迎風搖曳的老鷹風箏,這不只是農民安心入眠的保證,也是在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下,農民取材雞毛而發展出來的稻田藝術。可是,天卻不從人願,連續兩場的夏颱,卻讓秀德伯的稻子,躲不過倒伏和麻雀入侵的命運。
 
 秀德伯在九十六年的二期稻,因為天候關係收成不佳。但是隔年的一期稻大豐收,美濃農民們個個眉開眼笑,不過,鞭炮、假鳥,加上全天看守,人鳥大戰依然沒有停止。
 
 台灣農村裡,跟秀德伯一樣,七十歲以上農民,超過四十萬人,也就是平均每六個農民,就有一位超過七十歲。這群老農,在日治時期出生,走過台灣生產機械化的農業革命,和以農養工的建設時期。他們種稻的生命歷程,其實就是台灣農業發展的近代史。
 

 
 
 

 
 

村民留言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純文字,不接受html符號)
    臉書留言
    【素易徵稿】
    素易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suiis.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熱門文章

    最新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