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文教基金會9/4公布市售切片水果調查發現,共採樣25件市售水果切片,結果有21件生菌數不合衛生署公布「生食用水果類」規定,占84%;呼籲政府加強監督、業者強化衛生品管。
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說,消基會6月間在大台北地區夜市、商圈、學校附近等處採樣切片或切塊水果,包裝為塑膠袋裝或塑膠盒裝,包裝上皆無任何標示,依種類區分,包含5件西瓜、15件芭樂、2件香瓜、3件蘋果,共購得25件樣品。
檢驗結果顯示,都不含人工甘味劑、漂白劑、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不過生菌數方面,只有4件符合衛生署公布的「生食用水果類」規定,也就是「每公克樣品中,生菌數應在10萬以下」,卻有高達21件在10萬以上,不合衛生署的生菌數規定,占全部樣本的84%。
消基會強調,生菌數過高,表示食材原料或用水可能不乾淨,或是在製造、分裝過程中遭受污染,儲存環境不好,也可能導致微生物滋長。
上述21件生菌數超標的樣品,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0條規定,依法應由衛生主管機關沒入銷毀,並通知期限改善,若仍未改善者,可再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在調查報告結論中,消基會建議民眾:避免購買色澤過白、甜度異常的切片分裝水果,最好自製切片水果,健康又衛生。並呼籲政府衛生單位應積極執行法規以維護食品衛生安全,也建議業者依照《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的要求,提升自身的衛生品質。
消基會新聞:切片水果,逾八成衛生堪虞
消基會市售切片水果調查與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