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所於5/25發表2010第一季國內食品產業的回顧與展望,提出四個重大事件:(一)散裝食品標示規範於2010年1月份正式開始;(二)台灣食品業者與外資企業結盟積極擴展中國大陸市場;(三)政府持續協助食品廠商海外發展;(四)庶民經濟帶動多元化的優質平價食品,並關注上海世博的發展,值得消費者與食品廠商參考。
散裝食品標示規範正式開始
衛生署於今年1月1日起實施散裝標示規範,凡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等賣場店家等陳列販售的散裝食品,都需清楚標示「品名」及「原產地(國別)」。目前初步的規範對象包含南北貨販售店、量販店、大賣場、超市、超商、便利商店、傳統市場及其他雜貨販售店等業者,但路邊攤與現場烹調食物暫時不納入此規範。
此法規有助提升食品安全性,保障消費者權益,但目前一般大眾時常購買的現場烹調食品,例如早餐店的漢堡、三明治、豆漿、油條,以及超商關東煮等現作食物尚未包含在此規範中,此外,散裝食品標示的正確性與辨識度的驗證仍需相關單位持續關注。
結盟外資擴展大陸市場
今年年初台灣有許多食品及餐飲業者與中國大陸、日本等外資企業合作,積極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如台灣農林、愛之味均與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其中愛之味借助光明食品在大陸完整的冷凍冷藏鏈和通路優勢,而愛之味在食品、農業、環保及品牌等方面較具優勢,雙方以互利互惠原則合作;另外,佳格公司與中國大陸百聯集團聯華超市也簽訂合作,展開產品在大陸的銷售計畫。
此外,味全公司宣布與日本最大的業務用沙拉醬大廠健可公司(Kenko Mayonnaise)合資設立頂可(香港)控股公司,共同進軍大陸沙拉醬與調味料市場,目前新廠設在杭州,明年開始營運,預計五年內營收將達到11億元,以成為大陸第一大為目標。
還有大陸味千拉麵入股85度C,取得2﹪的股權,開啟兩岸合作的大門;東元與日本摩斯、伊藤忠商社合組跨國公司,2月在廈門成立第一家摩斯漢堡,計劃以米堡進運大陸市場。
未來台灣食品與餐飲業者將有更多元化的跨國合作模式,其延伸的管理與品牌維護相關問題值得關注。
政府協助海外發展
儘管去年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台灣食品海外拓銷表現佳,例如去年度外貿協會與上海City Shop超市合作,引進台灣約500項食品及農產加工品,以及與薌園公司合作,以「四季寶島」品牌進行台灣食品廠商策略聯盟,並與大陸各地台商協會合作。
海外部分,今年東京食品展約有2400家廠商參展,台灣是第7大參展國家,今年度的東京食品展創歷年規模最大,估計至少創造4,000萬美元的交易機會,台灣有小型食品業者及大廠透過一系列的國際食品展,拓銷東北亞市場。外貿協會則規劃舉辦17項活動,並將協助食品業者改善包裝設計,加強食品外銷競爭力。
庶民經濟
金融海嘯過後,消費者消費模式改變,美、日、台等國都呈現消費者外食減少的現象,連鎖超商跨足冷凍微波即食食品市場,以優質平價策略推出義大利麵、披薩等約10項即食主餐和配菜,此產品也帶動上游代工廠商,包括金品、卜蜂、禎祥及陸仕等共同合作,調整產品口味及生產流程。
此外,台灣餐飲市場也順應此潮流,許多平價超值的餐點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出現,例如原本以300至400元價位為主的餐廳,今年開始推出許多200元以下的餐點,未來餐飲市場朝兩極化發展的趨勢將更為明顯。
世博效應
展期達六個月的上海世博,平均日遊客量至少30萬人,預計產生18億人民幣的餐飲消費市場,在上海布局已久的台灣食品公司,包括統一集團、味全、大成長城、南僑等已搶佔先機。
統一集團以城市生活館的概念,用品牌聯合店的方式將Mister Donut、星巴克和Afternoon Tea旗下三大餐飲品牌進駐世博園區,並研發專屬菜單;統一超商上海7-ELEVEN希望借此機會,達到2010年超過 50家店的目標。
元祖、克莉絲汀為世博會的糕點麵包項目贊助商,克莉絲汀食品及寶萊納餐廳更獲准在園區內設立永久性的餐飲門市。麵粉大廠聯華於大陸投資的上海雙華,則因製作上海世博會便當與調理食品,預計今年營收將創新高。
台灣許多餐飲業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也積極爭取入園,如和記小菜為進駐世博,建立大型配貨中心和中央廚房;避風塘、必勝客、一茶一座、永和豆漿、85度C、兩岸咖啡、真鍋咖啡、仙蹤森等台商都取得進駐世博餐飲區的入園許可。
台灣食品與餐飲業者透過世博會展現台灣企業文化及餐飲品牌形象,其影響的層次及面向相當廣,除了活化兩岸食品與餐飲業的合作外,後世博效應的正面影響備受矚目。
資料來源:ITIS 2010年第一季我國食品產業回顧與展望 作者 張嫈婉 出版日期:201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