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蔬食的話題,最近被各界積極討論著,因為,已經陸陸續續有學校,開始響應週一無肉日,在營養午餐的供應上,調整為每週有一天是蔬食,尤其是最重視營養均衡與孩童健康的小學校園,照顧的是成長中的孩子,如果蔬食在校園裡被廣為接受,可見它的社會接受度已經提高,得到了老師、家長、學生、營養師、教育主管單位等各方面的肯定,一般大眾對吃素可能營養不足的疑慮,至此也不攻自破。
分析蔬食被校園接受的原因,反而主要是校方希望學童營養均衡,現代飲食已經很少有營養不足的情況,反而是營養過剩,造成許多孩子體重太高,萬一又偏食不愛吃蔬菜水果,身體的健康堪憂,校方祭出每週一天不吃肉的作法,讓全校共同蔬食,其實是不得不為,甚至一週一天的比例還是不足的,有些學校已經做到一週兩天,希望給孩子所需的養分,更多是來自天然蔬果中。
爲什麼會希望養分來自天然蔬果呢?一方面是肉類問題層出不窮,難以掌控的疾病在全世界蔓延,以動物為食的風險相對於蔬果而言,確實高出許多;另一方面,對學童的教育,總是愛護小動物,期待孩子尊重生命的話,肉食則成為矛盾的一環,蔬食則有保護動物的出發點,不失為生活倫理教育的好機會。
再者,環境教育與蔬食相關,讓學校不得不重視了!許多學校推行無肉日,是以響應愛地球的具體行動來向全校宣導的,以「減碳餐」為名,請老師讓學生們知道目前的地球環境問題、暖化的影響、畜牧業對土地的戕害、少肉對地球的幫助、人類飲食習慣改變的重要…,一個小朋友的小行動將能夠保護地球的話,對孩子其實是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最後,則是飲食教育的層面,這是台灣教育體制裡面,長期被忽略的部份,包括飲食的內容、飲食的形式、飲食的心理、飲食的文化等,或許一直被視為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吧。不過,在營養午餐吹起蔬食風之後,學校已經有了最合宜、最生活化的飲食教育場域與時機!
甚至反向地讓小朋友把在學校所得的飲食概念,帶回家裡,去影響爸爸媽媽,重新檢討家中餐桌上的食物來源,父母親們是否能夠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肉是怎麼來的?魚是從哪裡來的?蔬菜是怎麼種的?水果應該屬於什麼季節?我們爲什麼要吃面前的這些食物?它們又是怎麼被烹調的?爲什麼要用這樣的方法做菜呢?
家長,像學校一樣,必須要回答孩子的問題!
不管大人小孩,都應該要說得出所以然來!飲食教育無他,要找到原因與邏輯,要循序漸進地去思考,要誕生自己的想法。他要幾天肉食幾天蔬食?他吃飯要在餐桌上還是電視前?他用什麼態度進行每天的飲食時間?然後,每個孩子會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而校園蔬食一事的影響深度,就不只是被動地為營養均衡強制吃蔬果,而是孩子接受飲食教育後,會認同、會感動、會喜歡的事。
說校園是推廣蔬食的好地方,在場所上,是相對於其他機關團體而言,推行應該較為容易;在對象上,是相對於大人而言,小朋友比較不會有預設立場、面子、人情壓力等問題;在使命上,則責無旁貸地,學校有義務要做對環境、對人、對所有生命更好的事。
期待更多校園展開飲食教育,從嘗試蔬食開始。
相關新聞:
立法院通過研處 學校每週擇一日為無肉日
雲林縣桂林國小 設校園蔬食餐廳
雲林揚子中學 學生會發起無肉餐
教育部推「減碳餐」 花蓮中小學響應
相關文章:
全民一週一天素的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