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與世紀病毒


陳玉敏--動物社會研究會辦公室主任 2003/05/17

    人類面對「人畜共通疾病」,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撲殺動物」。動物無言,歷史有知,在不同的情境裡動物常被「妖魔化」--當出現漢他病毒威脅時,人們開始大量丟棄寵物鼠,有SARS病毒威脅,害怕貓狗也成為傳染源,人們開始丟棄寵物,而環保局為了避免造成人們恐慌,也開始加強捕捉流浪貓犬。但人們很少反觀自身,從「吃動物的肉,喝動物的血」這樣的飲食習慣與文化裡,去反省人類自身製造了多少病菌的抗藥性,造成了多少病毒滋生與傳播的溫床。

  長久以來,人們為了生產大量、廉價的肉品,將成千上萬的雞、鴨、鵝、豬、牛、羊等動物,密集飼養在狹小的空間裡,總想以最廉價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獲得最高的報酬。由於動物的生活空間狹促無比,因此只要有一隻動物生病,就可能拖垮整群,為了不讓經濟利益受損,並提高產能,人們又用最便利的方式--將大量、各類的抗生素餵注動物身上。

  台海三地密集飼養經濟動物的模式,讓許多豬隻、雞隻連轉身的空間都沒有。以豬為例,很容易感染呼吸道及腸道病菌,依獸醫師法規定,農場動物生病應由獸醫師診斷處方。但事實上,根本沒有幾個豬場僱用合格或有專業訓練的獸醫師,抗生素的使用往往由農場主人自行決定,或聽藥商的建議。在這種情形下,由於不能確定病因,經常是同時使用多種抗生素,一旦發現療效不佳,便又更換另一種。而影響更嚴重的是--直接將抗生素的粉末原料添加在飼料中,做為「預防疾病」與「促進生長」用,以預防動物病故的經濟損失,並促進動物生長。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系學者曾從養豬場豬糞的取樣發現:有些菌種對人類常用抗生素具抗藥性已高達九成。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禽畜生病,會愈來愈難治的原因。細菌抗藥基因早已在動物腸中存在,隨糞便污染泥土及水等自然資源,大自然成為細菌抗藥基因的交換場所,復又污染所種植的蔬菜及水果,人吃後未必即時患病,但抗藥細菌與人類腸道內的細菌交換基因,最後抗藥細菌在人體內落地生根。許多醫界人士便曾提出擔心:未來人類生病時將會出現「無藥可用」的窘境。

  此外,肉品的生產過程,從飼養、活體運輸、到拍賣、屠宰至零售販賣,都是動物糞尿血水、各種細菌及微生物交叉感染的最好時機。因此全世界重視肉品生產安全的國家都盡量減少活體動物的運輸,同時規定在肉品的販賣場所,不准販賣活體動物。

  而台灣的消費者多是在傳統市場選購活雞後,由攤商當場以手工方式屠宰。屠宰方式未經人道致昏,即以利刃切割雞脖子放血,許多雞在尚未斷氣死亡前,就被丟入燙毛池中;雞的糞尿、血水隨意排放,雞毛、雜碎等含有許多微生物細菌的廢棄物也隨意丟棄,販賣現場隨時可見老鼠、蟑螂等「病媒」或「病毒載體」四處穿梭。不僅違反動物福利,更造成環境污染,增加疫病傳播的機會。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李德博格(Joshua Leder berg)曾說:人類面對微生物世界的力量必須要謙虛。人類從開始大規模密集飼養農場動物以來,不管其目的是為了肉用或毛用,注重農場動物的身心健康與福利,絕不僅是動物福利或道德面向的問題,許多動物福利先進的國家,都訂定有飼養各類農場動物的空間、設施與管理相關規範以及運輸動物的人道、衛生法規;為的就是讓肉品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都能注重到安全及衛生。就連一些大型食品業者,也必須遵守規定,這幾年也紛紛制定比政府更為嚴苛的內部法規,要求所有供應肉品的飼養或屠宰等廠商。

  台灣民眾若不改變溫體肉品及現宰肉品的販賣或飲食習慣,若持續再以「口感」、「現殺新鮮」為藉口而不思改變,我們真的很憂心,口蹄疫、禽流感、狂牛症、漢他病毒、SARS之後,在無法反省人類與動物與環境的健康都是息息相關的影響下,下一波要再殘害生命的,會是什麼病毒的變種。

 

本文經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同意轉載,其他人未經其同意,不得轉載。



熱門文章

最新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