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人們會認為動物是可以被殺死作為食物?什麼時候會相信動物應該是被愛護的呢?」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些概念形成於11歲。這些發現有助於闡明我們「將動物視為食物」的概念是在我們成年時期形成的,接著進而在之後的成長期的認知行為留下變化的空間。
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於2022年4月發表在《社會心理和人格科學》雜誌。研究人員調查了兒童(9 至 11 歲)、青少年(18 至 21 歲)和成年人(29 至 59 歲)三個年齡族群,樣本數為 479 人。
與青少年人和成年人相比,兒童表現出較少的物種歧視,將農場動物歸類為食物的可能性低於寵物,認為農場動物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以及 認為吃肉和吃肉動物產品在道德上不太可接受。
這些發現表明,我們對動物價值的道德觀點存在與年齡相關的關鍵差異,這表明社會構建的發展在其生命週期內。
作者 Luke McGuire 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與兒童談論人類與非人類動物的關係,孩子們有權利考慮對自然世界所受到的傷害(包含動物在內),因此我們可能要考慮在生命早期就開始進行對食物決定的討論。」
關於動物性飲食的矛盾思維
非營利智庫 Sentience Institute 進行2017年調查中,研究人員針對他們對畜牧業的態度詢問了 1,094 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發現近一半的參與者(47%)希望禁止屠宰場,33%的人支持禁止所有的畜牧業,69%的人認為畜牧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然而,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仍然繼續定期食用動物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儘管 99% 的食用動物生活在工廠化農場中,但 58% 的參與者認為「大多數養殖動物都得到了很好的對待」,而臥底調查已經暴露了幾十年來其骯髒的環境條件。這說明畜牧業遊說團體在解決公眾認知失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讓他們相信飼養的動物得到了很好的對待,食用它們在道德上是允許的。
翻轉種族歧視的劇本
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人類有能力進行「道德混淆」,意思是我們可以同時存在看似矛盾的情況。在被稱為「物種歧視」的概念中,我們可以像對待兒童(例如貓和狗)一樣對待某些動物,同時支持虐待其他動物(例如我們知道它們非常聰明的豬、雞和牛)。
在發現這些類別的形成在生命早期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後,McGuire博士建議,觀察青春期的青少年「物種歧視」的發展可能有助於應對氣候危機──其中大部分是由畜牧業推動的。「與所有社會心理過程一樣,我們值得回過頭來考慮這些態度和認知的來源,批判性地審視我們與動物的關係應該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而且應該從童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