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合樸農學市集 的專欄 / 【好好務農】05/31 課堂筆記:蚯蚓造土

合樸農學市集 的專欄

【好好務農】05/31 課堂筆記:蚯蚓造土
2008/06/04
點閱率:9,921

日期:2008/5/31 星期六 8:00-11:00 天氣:晴 紀錄:小蛙

課程大綱:

  • 堆肥翻推
  • 固定瓜藤
  • 白粉病
  • 瓜食蠅
  • 有機教室
  • 土壤、有機質與蚯蚓的關係
  • 養蚯蚓造土
  • 種小黃瓜

 

  • 堆肥翻推

到了公田,首先檢查堆肥,發覺堆肥的溫度還滿高的。

05312008a 006

陳世勳老師讓我們看堆肥的溫度,完熟的堆肥會從棕色轉成黑色,學員開始把堆肥翻到隔壁場地,主要目的是混合不同溫度的堆肥,與讓外面溫度比較不夠的堆肥,平均翻攪.下方照片中間可以看到霧氣上升,堆肥溫度不低.

05312008a 009

05312008a 010

利用翻攪移動到旁邊,老師建議堆的越高越好,可以讓溫度提高,不過我們覆蓋的塑膠布,有點捉襟見軸,應該全面覆蓋會最好.

05312008a 037

我們接著把上個星期做的伯卡西(Bokashi)堆肥也翻攪翻堆,本來要給玉米下追肥,但是天氣一定會下雨,怕肥份被沖刷,所以改下週.

 

  • 固定瓜藤

瓜藤本來就要固定在竹子上面,我們上週來不及固定,因為連日的大雨,田畦間淹滿了水,大黃瓜的藤子和瓜恐怕會泡水爛掉,上星期三陳老師來看現場,就已經固定,這次示範給同學看,也請同學們一起合力用稻草將瓜藤子固定在架子上。

綁藤 connectpickel3 

簡單的用稻草把瓜藤固定在竹子架上.學員用心所以還綁的頗有美感呢.

connectPickel

 

這時下起了雨,於是原訂的室外課只好暫停,同學們改進教室內上課。我們從田裡帶回生病的大黃瓜葉片和瓜,由珍珍有機農場的陳世勳老師向我們介紹它們究竟生了什麼病。

  • 白粉病

大黃瓜的葉片得了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性病害,這種菌的真菌絲會使葉片表面佈滿白色粉狀物,罹病後約三天,菜葉就會黃掉,影響光合作用,對作物品質影響甚劇。

世勳老師說通風差及低溫的環境適合白粉菌生長,會讓此病更加嚴重。如發現瓜葉染病可先摘掉剛染病的葉片,避免菌絲繼續擴長。有機的防治法則是將菜葉和菌用油類包起來,使菌窒息。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劉興隆建議噴水防治白粉病效果很好,請學員點選閱讀.

白粉病 

 

  • 瓜食蠅

公田的大黃瓜受到瓜食蠅的青睞,老師拿了兩條到教室說明.其中一條的瓜面剛被瓜食蠅用管狀屁股蛀下幾個洞,有卵寄生在瓜中尚未孵化;

瓜食蠅啃瓜1

另一條瓜中的卵則已孵化為幼蟲蛆,使得瓜的外表皮已變黃。將瓜剥開,果然發現瓜內早已被好幾條小蛆佔為己地,這種小蛆會彎身跳躍,一躍就是巴掌高及遠。瓜食蠅的成蠅如蒼蠅般大小,對瓜類的氣味非常敏感,只要是瓜類都能對牠造成強烈誘惑力,繁殖過程如上所述,且溫度愈高,蠅的繁殖愈快。

melon1 瓜食蠅啃瓜
瓜實蠅(出處:瓜實蠅的綜合防治

因瓜食蠅是外來種,尚未形成生態平衡,所以牠目前沒有天敵。一般慣行農法是兩到三天就得噴一次農藥來作防治,有機的做法則是使用含甲基丁香油(雌性赫爾蒙)的黃色黏板來黏公瓜食蠅,或是搭網室(但要人工授粉)隔離蠅,將瓜類套袋隔蠅的效果不彰,因為不同於果實蠅通常等瓜成熟才叮食(因此套袋來來的及),瓜實蠅在幼果尚未套帶前就來了。

melon4

編按:香港的漁農自然護理署植保組有非常清楚的防治說明,請閱讀瓜實蠅的綜合防治

  • 有機教室

孟凱接著說,天地間自然會產生生態平衡,所以我們對環境做的任何改變,都將牽一髮動全身。作物生病是很自然的現象,就跟我們人類會生病是一樣的道理。

例如:我們得流行性感冒,體內會藉由產生感冒症狀來排毒,產生免疫力慢慢自然痊癒(蛙:要找出令自己致病的生心理及環境因素,才能有效做改善);例如如果感冒九成是由濾過性病毒傳染,目前為止,還沒有藥劑(化學方法)能有效地對付流感濾過性病毒,只有靠自己的免疫系統。一個人的免疫機能愈強,所受的病毒傷害就愈小。

如果你或家人罹染到流感,患者必須多休息,多喝溶液(如水、茶、果汁、牛奶等),孟凱說服用藥物往往只是減輕我們的症狀(服用止痛退燒藥,如阿斯匹靈、普拿疼等、止咳、化痰及減少流鼻水的藥物,這些都是治標的方法),對病本身沒有助益,有時候反而是抑制了毒素的排出。有一位醫生朋友曾經誠實的對患者說,流感病人不吃藥的話21天會好,吃了我的藥3個星期會好…

05312008a 015

作物生病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沒有了解影響作物的整個水文、天氣、土壤、蟲害、病害等致病因素,只是想要迅速的抑制作物病情,於是就到農藥行找作物的醫生調配各種化學藥劑施放,如此不但無法確保作物的健康,還可能因為化學物質彼此作用,產生比本身更強好幾倍的毒素,危害到我們的環境。

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必須反思,是什麼樣的消費心態迫使農民為了生計只得使用農藥?不正是我們要求賣者提供「便宜、量多,又有好賣相」的商品?但假設我們真正關懷環境與自己的健康,種植有機作物、食用有機農作,這樣的消費心態勢必需要開始調整。

孟凱認為做有機的心態也很重要,假使出發點是營利,未來依然很有可能為了營利而在產品的品管和品質上矇騙消費者。只有真心關懷環境而做有機的態度,才能始終堅持如一,也才能令消費者真心信任。所以如果要了解農友真正的務農價值與態度,最好的方式就是消費者要常與農友接觸,透過彼此互動,互相了解。

  • 土壤、有機質與蚯蚓的關係

接著由溪底窯的馮小非老師來為我們介紹:有機種植與土壤為何有極大的關係?為何要養蚯蚓造土?又如何自己養蚯蚓造土?

05312008a 016

首先,介紹土壤組成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組成的體系。土壤的基本成分是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這些組成成分在土壤中彼此相互結合、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

礦物質顆粒構成土壤的基本骨架,腐解的有機質包在礦物質顆粒表面,形成不可分割的複合體。空氣中的水汽佔據著孔隙,並經常處於相互消長之中。固體物質中含有顆粒狀的土壤礦物質和土壤有機質(包括動植物殘體及其轉化產物和活動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土壤礦物質一般占土壤總重量的 95∼98%,有機質占土壤總重量量的1∼5%。

在土壤固相物質的顆粒之間存在著形狀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其中充滿了液體和氣體。液體就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其中溶有離子、分子及膠體狀態的各種有機和無機物質。氣體就是土壤中的空氣,它與大氣成分基本相似,但二氧化碳比大氣多,而氧氣卻較少,水汽經常處於飽和狀態。它們相互融合,構成一個動態的、協調的有機整體。

土壤中含有五種物質:

1. 礦物質(岩石風化形成物)

2. 氮、氨(動植物屍體分解而成,由植物吸收,人再吸收,是人體主要組成元素)

3. 微生物(會吃土壤中的菌類,幫忙分解動植物屍體,轉換成植物所需的元素)

4. 空氣(好土中有40%的空氣孔隙,像隔間那樣)

5. 水份(植物賴以維生)

(礦物質和水分由植物的根部吸收,再輸送到莖葉。植物的葉則負責由含鎂離子的葉綠素行光合作用。)

全球90%的土壤,其有機值低於2%,有機值較高的溫帶國家,如日本,大概有5~7%。

一般有助土壤養分涵養的環境為:

1. 綿綿細雨(均勻分布適當水分)

2. 溫度適中(動植物屍體才能慢慢分解)

3. 有雨林或森林根系可抓得住土(避免土壤和養分被沖刷流失)。

但台灣因為:

1. 多暴雨(把土壤和營養素都沖走)

2. 溫度高(溫度太高,屍體分解太快,難有營養素留下)

3. 沒有森林根系抓住土壤(把土壤和營養素都沖走)

所以土壤不易涵養養分。

提升土壤有機質,需要長久時間。以小非老師的經驗,用有機的方式致力提升,要讓有機值從2%升為5%, 也需要10年以上。

為了快速提升土壤有機質,有人會使用除草劑作肥,但如此會改變土壤的PH值成酸性,對土壤有益的菌種就不易生存。(大自然中,對人類有助的生物大多喜中性環境;而對人類較有害的,如放射線菌就較喜鹼性,黴菌喜酸性。)

所以究竟哪種提升土壤有機質的方法,才是對環境友善的呢?蚯蚓(Earthworm地球的蟲),就是一種能促進土壤中有機質增加的大功臣。

  • 養蚯蚓造土

蚯蚓有很多種,我們這裡所介紹的造土蚯蚓,指的是活在土壤表層的紅蚯蚓(可用作釣魚餌),而非我們常見的、會翻土的土褐色大蚯蚓。

蚯蚓是一種很安靜且怕光亮的生物,素食者,但無法吃組織尚未被軟化破壞的新鮮植物,所以牠所吃的東西必須先經過細菌半分解(或人為軟化組織),進到肚子之後,會再有微生物和菌類幫助分解食物。「土壤」就是蚯蚓每天努力工作所製造出來的產物(蚯蚓便便),平均每天每隻蚯蚓製造出的土壤重量/體積,約是其重量/體積的一半。

要養蚯蚓,首先得準備一只容器,鋪上些許撕碎泡過水且擦乾的紙條(白紙或只含碳的紙),為了要模擬土壤環境,也可放入泡過水的泥炭苔,然後再把蚯蚓放進去。容器上面要鋪網子(愈密愈好),防止老鼠、蟑螂(會吃蚯蚓)及果實蠅(會和蚯蚓爭食)侵入,底面則要通洞,放在一個裝水的底盆裡,防止螞蟻進入(會和蚯蚓爭食)。

image
這些碎報紙是要隔絕光線保持濕度,讓下面的蚯蚓可以安心吃飯造土。

上層加兩根隔離長條,最後鋪上一塊能遮蓋整個容器的黑布(或選用黑色的容器,模擬黑暗的地底世界),即大功告成!

餵食部份,可以放入煮爛的蔬菜果皮,廚餘也可,但不能含有油鹽等調味料,也不能有蔥薑蒜辣椒一類的辛辣物,橘子皮這類的刺激物也不行。蚯蚓對農藥很敏感,所以也不能餵含有農藥的食物。另外,每隔一段時間可以餵些許砂子讓蚯蚓清腸道,以及烤過的蛋殼磨成粉來為蚯蚓補充鈣質,茶葉、咖啡渣也能偶爾餵。

image

野外植物易有昆蟲卵寄生,為了不要讓卵孵化,和蚯蚓爭食,記得一定都要將食物煮過再給蚯蚓吃。食物要以挖洞放置的方式,埋在土中,不要直接放在土表,否則會引來果食蠅,洞也要分佈在土面上不同的點。

養了三、四個月後,這箱肥土即可使用,屆時要做土和蚯蚓的分離。春天時因蚯蚓會生產許多卵,所以收穫蚯蚓要避開春天(非繁殖季節),才不會遺留太多蚯蚓卵在土中。蚯蚓的壽命只有一年,死後會再被微生物分解於土中。牛糞掩埋分解研析小於蚯蚓便便肥份。

image
看到了嗎?好多的紅蚯蚓,旁邊的黑色土都是他們造出來的。

亞裡斯多德說蚯蚓是「世界之腸」,幫世界清理垃圾還又造出土壤。 蚯蚓每4個月可以就可以長出很多的土壤,恰好可以用4個月為一期.

image

後小非老師將這箱蚯蚓留給好好務農學員們,我們也開始了每週每人帶一點食物來給蚯蚓吃的養蚯蚓旅程,期待八月成果展時,能有蚯蚓肥土能上展示桌!

編按:有關於蚯蚓資料

除了蚯蚓部分,其他有關土壤部分,也值得閱讀:合理化施肥

小非老師在溪底遙網站有一些他們養蚯蚓的故事:

一份學習的禮物─蚯蚓來了蚯蚓的生菜大餐來了0228

補記:餵蚯蚓餵蚯蚓吃飯飯餵蚯蚓(補記)-0320

要上蚯蚓班的同學,請報名!分裝蚯蚓

  • 種小黃瓜

課程結束之後,想到世勳老師帶來的小黃瓜苗,還沒有種植,幾個同學留下來種,下星期再來搭棚架.

05312008a 031




作者》 合樸農學市集

合樸農學市集是一個支持有機無毒的公益團體,推廣吃"當令、在地"的食物,認識你的農夫的好所在。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