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飲食指南的落伍,已經不是新聞了,再看到瑞典將飲食與環境做直接的連結時,我們忍不住猜測,台灣還要過多少年,才會跟上世界的腳步?
在瑞典,是由「國家食品部」與「國家環境保護署」兩個政府單位共同擬定,做出一份「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主要是因為來自歐盟執行委員會的資料,明確給了食品與飲料產業所消耗地球資源的數字,以及同時造成地球負擔的溫室氣體的數字,白紙黑字地,沒人能視而不見這樣的事實。
所以,政府的食品部門,是責無旁貸的!他們必須面對環境,必須橫向地去與國家的環保單位攜手合作,一起解決問題。
而在各國皆以調整法令以規範相關產業時,瑞典率先從另一端來改變市場方向,他們給了普羅大眾另一張白紙黑字:公佈最新的國民飲食指南,要讓每個國民也負起對環境的責任。
瑞典此舉,使它成為「歐洲第一個著手從飲食來改善環境」的國家!
簡單說,政府再怎麼努力去管制食品產業的生產過程或產品方向,如果民眾沒概念、不捧場、不懂自己吃的東西跟環境有什麼關係的話,硬是要由上而下,可能很難改變既有的消費習慣。
「消費者在採購食物的同時,也在對環境做出重要的選擇,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健全的依據。」
這是在發表這份新飲食指南時,瑞典國家食品部主任所說的話。「一個健全的依據」的誕生有多難?相信任何一個國家所養成的無數專家學者官員,都絕對有能力去催生它。
相信台灣也是,也一定有這樣的能力。
公佈新的國民飲食指南後,瑞典把它送往其他國家評估可行性,希望能激勵其他歐盟國家效尤,目前已經看到英文版,很快應該也會有中文版,政府官員可別視而不見才好!與世界接軌一點都不難,更新一下台灣的飲食指南即可。
新聞:2009/7/22 瑞典公布友善環境食物指南
根據歐盟執行委員會的(European Commission)資料顯示,食品與飲料產業消耗了地球23%的資源,產生18%的溫室氣體及31%的酸性氣體,有鑑於此,瑞典政府最近公布了新的國民飲食指南,以延緩資源的消耗。
今年六月由瑞典國家食品部(Swedish 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及國家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共同草擬出一份「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建議國民減少肉類及米類的食用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瑞典國民的肉類需求,在十年內,從每人每年10公斤增加到65公斤,指南中也直指「肉類──牛肉、羊肉、豬肉、雞肉,是對環境衝擊最大的食物」。
在「環保的食物選擇」篇中建議:「試著在每週將一、兩餐用蔬食取代肉類,或減少肉類食用量,將能降低人類在氣候變遷的碳足跡」。同時列出不同的食物對環境有哪些衝擊,例如:1公斤的牛肉會產生15~25公斤的溫室氣體,是1公斤雞肉所產生的十倍。
除了提倡吃當季、當地生產的蔬果,少喝瓶裝水、蘇打飲料,並減少棕櫚油、米飯的食用(種植米類會產生甲烷)。指南也分析了肉、魚、海鮮、水果、莓果(番茄、葡萄)、澱粉、脂類,水……等各類食物與健康的相互關連,明訂每日的建議攝取量,點出過度攝取的後果,「除了少數例外,選擇健康、對環境友蔽滬鼓型O不相衝突的」、「少吃一點肉,對你所吃的食物做出更仔細的選擇,是你能為環境做出最聰明的選擇!」。
歐洲環境總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指出,在食物鏈的生命週期中,農業是環境最大的壓力來源,而農業之中居溫室氣體排放之首的,則是牛肉及奶製品,牛隻排放出的大量甲烷,其對溫室效應的破壞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反觀食品加工業反而未產生如此顯著的排放量。
跟據聯合研究中心最近一份報告,肉類及奶製品在歐盟27國中的環境衝擊佔24%,卻只帶來6%的經濟價值,改變此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就是改變家庭對農產品及食物選擇(避免食物浪費),在消費時也導入節約能源的思考模式。
據世界銀行表示,到2050年世界對食物的需求將增加50%,對肉類的需求可能增加到85%,主要是因為新興經濟國家,像中國、印度逐漸變的富裕並接受西方飲食習慣──大量攝取肉類及奶類製品所導致。
瑞典是歐州第一個著手從飲食來改善環境的國家,瑞典食品部主任Inger Andersson表示:「消費者在採購食物的同時也在對環境做出重要的選擇,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健全的依據,在瑞典食品消費,對氣候衝擊佔了大約25%」。這份指南也送往其它國家來評估執行的可能性,過程中並沒有聽到嚴重反對的聲音,瑞典當局希望這份指南能激勵其它歐盟國家群起效尤。
>>>>>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