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is村民活動中心
suiis村民佈告欄
|
||
|
||
|
合樸農學市集 的專欄
文/楊淑華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不只是一首引人深思的禪詩偈語,更或許是農學生活的最佳寫照。但是,如今這幅雙腳踩進田泥、雙手親觸秧苗的人工插秧風景,卻幾乎只能在老照片裡看見了。可知道在這幅幾乎消失的人文地景裡,含藏了多少大地的風土訊息、老祖宗一代傳一代的傳統智慧? 你知道嗎?台灣因為各地氣候造成生長情況不同,北部的秧苗和著育苗時的泥土當嫁妝一齊搬進水田,南部的秧苗卻把綠色的頭髮削去,才一株株的插進田裡。從插秧方式就能看出各地的文化差異,但唯一相同的是,手插秧的情景已經難以復見了。
周二晚間的廣林社區解說課程請到鍾舜文(鍾理和先生的孫女)來講鍾理和文學地景,將鍾理和文章中所曾經出現的和現在廣林地景做一個回顧與認識。其中一張老照片,是一排頭帶方巾的婦人在田間手工插秧的留影,資深導覽員老爹看到那張照片就回應了關於插秧的南北差異,也讓昏昏欲睡的我又起了精神來。照片中插秧的婦人腳邊的秧苗是放在盆子上,跟我在泰國的經驗稍有不同,在泰國體驗的插秧都是一整把一整把的放在田中,沒有盆子。而這個差異跟老爹稍後所言稍有雷同。
老爹是北部桃竹苗一帶移居旗山美濃交界的客家人,他說以前在北部的插秧法是用一個鏟子將苗剷出一塊一塊來,連著泥土,放在木盆(或鋁盆,但較少)當中,用腳推著移動,然後手指會帶著一個分苗器,將苗跟著泥土一同插進土裡。而移居到旗山後,四周的鄰人看他們如此插秧都覺得奇怪,旗山這邊的做法是把苗一株株拔起,清洗泥土後綁成一捆一捆,將上半部切掉餵雞鴨,用剖半的竹子夾住,挑進插秧的田裡,再有技巧的拋灑分布在田間,然後才插秧。 這兩種方式主要是因應氣候的不同,北部天氣較冷,不利生長,所以和著原本的泥土會比較快適應生長,而南部氣候較炎熱,生長較快,因為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在泰國的插秧做法其實跟老爹說的南部的做法雷同,我們都是將秧苗拔起,清洗泥土,將上段切除後再分株插秧。 後來訪問農民,更確認了老爹的說法,在美濃地區更早以前的的確都是用拔苗的方式,後來才跟著北部使用剷刀鏟秧苗。因為拔秧苗時為了速度快,往往一把中很多苗的根都拔斷了,所以很多人改用剷的,雖然速度可能稍慢。不過拔苗的好處在於方便運輸,因為拔完之後會清洗泥土,不像用剷的秧苗還攜帶著泥土,重量重許多,在運送上會費比較多力氣。
而台灣的農業發展至今日,除了部分自然農法的實踐者或是插秧體驗活動外,大概也很難找到有農民願意重新回到手工插秧的方式了。同樣一分地的稻田,插秧機一開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插秧工作,而手工插秧一個人力大概得插上一整天,而今日哪裡找的到可以在這炙熱天氣的田裡耗上一整天的人呢?要看到一排婦女在田裡列隊插秧真的只能從照片裡了。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
|
|||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