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is村民活動中心
suiis村民佈告欄
|
||
|
||
|
潘翰聲 的專欄 立法院一讀通過農發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引發學術界與社運界串連反彈,同一時間,也有立委與政府官員在農委會門口,生吞高麗菜給農民看。2000年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前,連政府高官都是假農民,之後則四處興起富麗堂皇的假農舍,現在我們又見到許多假裝關心農民的政客。 台灣在日本時代流行「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俗諺,到國民黨執政時期,李國鼎「肥料換穀」的剝削政策,工業徹底吸乾農業的奶水,並將農村勞動力逼至都市,造就了加工出口區與重化工業基礎。上世紀末農村人口老化與土地繼承零碎,使農地農用比例大降,加入WTO後民進黨沒有政策,只會發放休耕補貼,現已有五成農地拋荒,鄉間景色丕變。 農發條例的修正案與促進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立法精神無關,卻摧毀台灣農業轉向生態與有機的產業契機。目前台灣各地零星的小工廠,將未妥善處理的彩色廢污水排入灌溉渠道,大型工業區與科學園區更仗勢著政商關係,霸佔潔淨的農業用水,逼迫農民轉而抽取地下水,導致彰化、雲林連非沿海地區也面臨地層下陷的災難。未來蘇花高如橫著的大煙囪插入東部淨土,假農舍如雨後春筍在破碎的農地上一顆顆冒出頭,日夜排出各種生活汁液,蔬果還能夠多有機? 我們並非沒有用心走向有機的農民,但是社會的貪欲橫流逼他們步步後退。后里精緻的花卉和馬鈴薯產業,遇到中科打著液晶產業與韓國競爭的旗號來圈地,十幾年努力付諸流水;土城舊彈藥庫的都市農園,保護了螢火蟲、領角鴞、大冠鷲與青蛙的家,卻面臨看守所遷移兩公里以炒作土地的壓力,原本宛若京都嵐山差峨野縮小版的翠綠農田,已被數輛卡車的黃土所淹沒。 「有機」在台灣已經被淺薄化為「無農藥」的商品標籤,其實字面原意是人與土地的緊密連繫,也就是韓國農產品包裝上「身土不二」的四個大字。當眼底只有市場上的交換價值,而沒有生產的使用價值與文化認同的情感,土地不可能長出甜美的有機蔬果。消費者獨善其身的自私心態,轉而尋求海外講究遠離塵囂、無污染的保健食品,則違背在地飲食的初衷,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讓地球發燒。 當宣稱愛台灣的政客用促銷的名義,讓選民歡喜地用十元硬幣提走大袋蔬果,三芝一個阿凸仔卻用餿水做有機堆肥的方案,讓擁耕作三分地的農民,每個月能有十萬元的收入,台灣各地推廣農民市集的團體,也逐漸織起一片有機農業的網絡,主婦聯盟和更多家長也十分在意學校的營養午餐。我們不缺用心的農民與有心的消費者,最怕的是假裝關心的政客,毀掉先祖交在我們手上的土地,與子孫餐桌上的健康。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
|
|||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