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is村民活動中心
suiis村民佈告欄
|
||
|
||
|
李偉文 的專欄 我很少遇到一本書要讀那麼久的。 好幾次拿起翻閱,卻無法竟讀。並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忍面對,無以為繼。 我有位好朋友長期在醫院的兒童癌症病房當志工,常常幫他們辦活動,偶爾邀我參加,我卻屢屢逃避,也是不忍面對。 記得我剛考上醫學院沒多久,媽媽就因癌症住院,在醫院長期陪伴照顧的那一段時間,我也常常不忍想像媽媽的心情:一個十八、九歲嫁為人婦,在物質困窘的年代,勉強拉拔四個孩子長大成人,好不容易么兒也進大學,可以稍稍解除肩上重擔時,立刻又面對病痛與死亡? 就像書中罹患癌症的青少年們,人生才正要在面前開展,當看著周邊同學快樂地迎向未來時,自己卻必須接受生命之窗慢慢的關上,這種絕望是他人很難體會的。 感同身受說說容易,但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你沒有真正經歷過,就真的無法體會當事人的心情。 雖然似乎有同病相憐的支持團體可以彼此安慰,但是正如同書中主角海瑟所說的,那是個令人沮喪到極點的地方,當你看著成員一個一個消失,或許那只是不斷提醒你不久就輪到你的恐懼。 那麼該怎麼辦呢? 親人、朋友的安慰與陪伴只是增添你的不甘心,病友的相憐又使你陷入沮喪,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幸好有書,幸好有這本書。 作者就是有這種本事,而且透過文本全知全能的特異功能,深入每個人物的心靈與情緒,讓每個讀者,不管是自己現在罹病、親友罹病,乃至最終終必面對病痛死亡的每個人,因為理解而獲得安慰。 書與心理諮商師的面談輔導不一樣。 書可以反覆再看,可以依自己的情緒而看,可以依自己的理解速度來看,當然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看或不看。 就像書中虛構的書中書「莊嚴的痛苦」,主角海瑟看了幾十遍幾百遍,從書中獲得安慰與平靜,我相信這本書也可以帶給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不同情境,不同狀況下,給予我們不同的啟發一樣。 海瑟從十三歲罹病後,就封閉自己,不敢奢望獲得愛,她說:「我就像一顆手榴彈,到了時間點就會爆炸。我只想把傷害降到最低。」 當然,她是錯的,就像她自己還是愛上了另一顆手榴彈,即便這顆手榴彈比她自己還早引爆,即便她或許因此受到傷害,但是這個傷害是值得的,它使得這短暫人生更加美好。 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死亡和它終將現身的可能性,使得愛,熱情的愛成為可能。」 因為死亡逼使得我們面對在這匆匆的一生當中,究竟什麼是我們最在乎的? 作者說,憂鬱症是癌症的副作用,或者對每個人都通用的,是死亡的副作用。 面對必然的死亡,人就必須思考,人類是否有任何意義的存在?如同柏拉圖說的:「哲學便是死亡的練習。」 這也是每個人終究必須面對的課題,或許就從這本「生命中美好的缺憾」讓我們開始這個生命重要的練習。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
|
|||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