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is村民活動中心
suiis村民佈告欄
|
||
|
||
|
李偉文 的專欄 站在合歡山上往清境農場上看下去,沿著山壁,數十條塑膠取水管密密麻麻地綑往了青翠的山巒。忽然想起了西雅圖酋長的一段話: 當所有的野牛被屠殺殆盡, 所有的野馬被套上韁繩, 所有幽秘的林蔭,佈滿人的汗臭, 電話線如幽靈般,綑綁以往豐饒的山坡, 人生還剩下什麼?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他。 就像席幕蓉曾寫過的:「人到中年,逐漸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原來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竟然不再那麼重要了,而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種種,卻開始不斷前來呼喚我,多希望把腳步放慢,多希望能夠回應大自然裡所有美麗生命的呼喚。」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不該出賣整座山的靈魂,當每個人都到山上找希望時,不經意中會不會使山林失去了它的未來? 2002年是國際生態旅遊年,政府從2001年起就大力推動生態旅遊,從官方到民間都投入了相當多資源來發展這個全新的「另類旅遊」市場,再加上行政院擬定的挑戰-2008裡的觀光客倍增計劃,期望將台灣轉型成以服務業,以高品質的環境資源來取代經濟開發的成長模式。這種以永續發展為出發點的進步觀念,我們當然非常支持,但是,若是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以國人一窩蜂搶短線的心態,會不會反而加速了山林的浩劫? 哲學家羅素在民國初年到中國旅行後曾經這麼表示:「世界上的制度,法令與規範,到了中國,都成了例外。」 生態旅遊不是國民旅遊,也不是尋幽訪勝的探險旅遊,更不是國人眼中,包括旅遊業者,一般民眾,或者是政府認為的,著重在旅遊,甚至是以促進觀光產業,提振經濟的新類型商業市場。 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 對於生態旅遊的真正意涵,應該回到它產生的由來。1990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首先推動,之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在它所屬的永續發展部門成立了生態旅遊的常態單位。由此可見,生態旅遊是保育的工具,而不是台灣目前政府與業者眼中,「創造觀光業盈收的工具」。 我們認為只有遵守三個原則才是真正的生態旅遊。 一、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二、尊重當地居民,並協助當地居民的永續發展。 三、提供遊客直接參與保育行動的機會。 我們實在非常擔心,在目前台灣不景氣之下,政府或旅遊業者會以「生態旅遊」為幌子,做出許多萬劫不復的措施; (1)內政部已通令要在許多國家公園之內,提供規劃出數十公頃的用地,以吸引資金,興建五星級觀光飯店。 (2)各旅行業者,以「生態旅遊」之名,施加壓力,要政府開放生態保護區,以利他們吸引觀光客,增加盈收。 (3)屬於小眾且教育性質的生態旅遊(所謂教育,或是賠本做,或是較高收費以支助當地民眾或保育行動),一旦用旅遊的觀點,大量的民眾及免不了的商業機制進入,我們都知道,這種一窩蜂的旅遊活動是具有「自我毀滅」特性的。 (4)所謂資本市場商業機制的負作用就是,削價競爭(因此不可能多收錢資助當地的保育工作),以及使用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吸引觀光客(探險尋奇或採摘各種珍貴野生動物、植物),這種外來客的心態且將本求利的現實,當然以消費及至耗盡自然環境的方式求得一時的業績及較高的盈收。 (5)我知道,目前不管是國家公園,或非營利性團體或學術機關在推動的生態旅遊或積極從事的訓練或認證,本身沒問題,立意也非常好,但是一旦觀光業者以及導遊來上課後,學得一招半式,你認為學習的觀光從業人員本身抗拒得了商業競爭,能懷抱使命來從事賠本的保育行動? 每個地區,以及每個時代,所面臨的保育課題都不一樣,我們當然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將頭埋在沙堆裡,我們只有以更大的智慧來面對生態旅遊的需求。 西雅圖酋長這麼提醒著我們: 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屬於大地。人類試圖要去改變生命的所有行為,都會報應到自己身上。 要在你心中常保對大地的記憶,在你心中常存大地原貌,並將大地的原貌保留下來給你的子孫。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
|
|||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5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