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我們可有這智慧?
最近整理到朋友轉寄的一則網路上流傳的故事,名為「會說話的青蛙」,看了令人深省,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個老先生喜歡釣魚,一天,他坐在船上釣魚時,聽到一個聲音說:「把我拿起來。」他往水中一看,有一隻青蛙浮在水面上,老先生問道:「你在跟我說話嗎?」青蛙回道:「對,就是我啊,將我拿起來,吻我一下,我就會變為你今生所見最漂亮的女人,也即將成為你的新娘,你的朋友一定是既羨慕又嫉妒。」老先生凝視青蛙片刻後,伸出手,很小心地托起青蛙放入他前面的口袋裡,青蛙說:「怎麼,你瘋啦?你沒聽我說嗎,我說,吻我,然後我就會成為你美麗的新娘」。他撥開他的口袋,看著青蛙說:「算了,以我這樣的年紀,我寧願有一隻會說話的青蛙」。
這故事主要是說,一個人到達一個年齡,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是一種智慧。我們在生活上有種種的需求,或許我們都不清楚這許多的需求或欲望是怎麼回事,也很少去思索這些需求或欲望背後應付出的成本或代價,就常莫名其妙地被這些需求或欲望牽著鼻子走。 譬如我們想吃高檔餐,是為流行?是為好吃?還是為營養?譬如我們想穿名牌,是為流行?是為體面?還是為保暖?譬如我們想住豪宅,是為氣派?是為名份?還是為避風雨?譬如我們想開名車?是為炫耀?是為飆車?還是為交通?譬如我們想出國旅遊,是為炫耀?是為征服?還是為勝讀萬卷書?譬如我們想交異性朋友,是為美色?是為欲念?還是為關愛?我們可都曾仔細思考過這些需求?或是都瞭解這些不同需求背後的種種嗎?
由〈攝大乘論〉及〈華嚴金師子章〉所提的「遍計所執性」「依他所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或可作為我們面對一件事物時的心態作解析。「遍計所執性」是依情感或世俗或感官的驅使,雖為虛妄或虛假或錯誤的成見,但仍執著或執迷來計度衡量者。「依他所起性」是依對種種因緣而生起的現象,依知識、科學,經驗來計度衡量者。「圓成實性」則為依一切事物的真實本性來作者。
為流行、為虛名及為炫耀,這種情感的或世俗的或感官的虛妄成見就是「遍計所執性」;為增營養、為價值比較及為增值購屋,這種依知識、科學,經驗來計度衡量者就是「依他所起性」;若吃就只是餓了為飽肚而吃,穿就只是冷而穿衣,住就只是為休息而住,依需要依本性而沒有計度其他,這就是「圓成實性」。
對任何一項事物的看法或心態,也可能是三性中的單一或兩者或三者的混合;從佛家的看法,一個人的生命品質高低是「遍計所執性」強者較低,「圓成實性」強者較高,所以,依佛家的說法,去掉「遍計所執性」,領悟「依他所起性」,體證「圓成實性」,就是要由世俗世界進到較高品質生命世界的修行實踐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是要漂亮讓別人嫉妒的新娘?還是只要會說話的青蛙?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我們可有這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