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宜之
如果在你身旁出現流浪狗兒,你會如何處理?視而不見?給一盒同情的剩便當?請捕犬人員抓走牠們?還是照顧牠們,並為牠們爭取生存權?
只有極少數的人會選擇最後者:照顧牠們,花錢帶牠們看醫生與絕育,和周圍人們溝通,希望人們可以放牠們一條生路,並承擔牠們的命運……你怎麼看待這些人?
如果在學校,你好不容易請了捕犬大隊,而捕犬隊員也好不容易把校園的流浪犬全抓光了,可是,你卻遇上幾個年輕人:他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湊著生活費,跑去 收容所把那些狗全「贖」回來……(從台北市內湖之家領狗要花千元做晶片註記及犬籍登記)你怎麼看待這些年輕人?頑固的麻煩製造者?還是懷抱社會關懷又有行 動力的國家棟樑?
在協會工作,常遇到有心以關懷流浪犬貓為作業題材的大學生,他們可能是為了期末報告、畢業攝影展、 NGO參訪或實習等,十多年前,動物保護法尚未通過,相關議題的討論相當少。那是個動物保護仍不受重視的年代。還記得我總是和學生聊了幾句後,就得拿出紙,開始畫分枝圖:流浪動物的成因、解決、民眾態度、政府角色、NGO訴求……當他們嘆一口氣說,原來事情層面這麼廣;我就會鬆一口氣:真高興又多一點有心人瞭解。
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大學動物保護社團,這些社團絕大多數成立之緣起為關心校園流浪狗。這些學生憑著一股熱忱承擔了流浪動物的社會問題。
一隻狗平均壽命十多年,而台灣平均飼養狗兒卻只有四年,就不難想像為什麼到處都看得到流浪狗了。而這些對主人忠誠的動物一旦失寵,似乎就成了活動垃圾。靠尋覓垃圾維生的牠們成了環境髒亂的製造者,校方常以通報捕犬人員予以移除。然後呢?廉價的捕犬配備、簡陋的收容處所及草率的撲殺方式,牠們被人們如何對待?「……我們驚訝地發現,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後,全國各處竟有那麼多活生生的生命,被當作垃圾般處理;最髒、最臭、最不堪與最可憐的,都像下水道似的被匯集在公立的動物收容所。……」在2000年公立動物收容所評鑑報告書前言中,台大獸醫學系葉力森教授曾如此沉痛地指出。
而這些動保社團,通常被視為校方的麻煩,因為洋溢理想與熱情學生的希望改變流浪動物的命運,希望大家正視動物福利的問題,然而,這不會是最簡單的處理流程。兩方衝突產生。而學生永遠是資源最少的一方。
協會開始幫助這些社團,於八、九年前即應邀至東吳、慈濟及北護等各大專院校討論校園流浪動物問題,集結各方專業人士,和學生一起與學校溝通:流浪動物的問題無法以「消滅」解決,而是「共存」,進而反省這些社會現象的上游問題。協會並規劃流浪動物攝影展及演講活動,期望更多人了解台灣動物處境,也了解這些社團的努力。
影響流浪動物收容所
「因為各位,這學期的活動我們有教室啦!」我大聲地宣佈著。可是,同學們只是面面相覷、竊竊私語:真的嗎?是因為我們嗎?是我們改變了收容所嗎?
從那次開始,我們再也不用蹲在地上吃午飯了……
在為這些大學生動保社團尋求資源的同時,我也帶學生進入公立流浪動物收容所,希望他們瞭解這些動物的現況;瞭解「為何而戰」;瞭解這些動物多麼依賴他們的堅持。
收容所裡,疾病、骯髒、飢餓、缺乏空間是大多數犬隻的問題。在那裡,曾遇見遭潑硫酸的狗,外耳殼被腐蝕殆盡;被車輾過、乍看以為是破抹布的狗,混著泥沙、血肉糢糊地癱在地上;沒有做窩的地方,狗媽媽叼著初生幼犬,立於門前,望著籠外低鳴;而牠們一旦無人認領養,最後的路是:親眼目睹自己的同伴、兒女或父母被屠殺,然後輪到自己,可知這歷程有多漫長與恐懼?這是我們需要尋找更友善、更人道的解決流浪動物問題方法之緣故。
收容品質低落,政府難辭其咎,然而,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們願學生能以更寬容的心,學習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並虛心自問「我們能做什麼?」;希望引導他們的正義感落實到問題解決的層面上,並透過關懷與服務的實踐,在未來成為擁有人性關懷的社會菁英。
2002-2006年期間,我們選擇板橋流浪動物收容所做為合作對象,在那兒進行研習與服務活動,做了許多努力與嘗試,也很感謝收容所工作人員的接納與配合。我們照顧狗兒,參與認養活動設計,希望增加流浪動物的認養機會;我們也邀請獸醫、訓犬師及其他動保人士等,在收容所進行各項專業課程,提高學生的動保概念與專業知能。合作的同時,提升收容所正面形象,也增加開放與改善意願。現在的板橋流浪動物收容所公園化,有獸醫室、擴大收容空間,還有研習教室及寵物公園歡迎民眾來訪,最重要的工作人員態度改變,對動物更友善與用心。
不過,以公立收容所認養率只有1%的情形,如何降低棄犬的產生,如何說服更多人對街頭浪犬友善,是更需要我們努力的方向!
動物保護向下扎根
我們曾帶著收容所的狗兒參加小學生夏令營,也帶幼稚園的孩子拜訪收容所的狗。希望能因此讓孩子及師長認識收容所,了解流浪狗也可以是好夥伴,並體會以認養代替購買的意義。不過,這可真是艱鉅的任務!
孩子跟狗都是變數。活生生的狗兒總是吸引孩子的目光,可是,所有上場的狗兒必須健康、接受基本服從訓練,並有著「寬容」的美德。而孩子是種奇特的動物,說「不能踩牠尾巴」,孩子就偏要踩踩看……
因為這些大學生的付出及勇於「冒險」的精神,一些不著邊際的夢得以嘗試,也讓我有機會反省動保核心價值,對於近來針對國小生規劃的動物保護課程,我學習設計不帶動物進班的、更多元的教學活動。
改變校園流浪動物的命運
這不只是「餵狗」或「養狗」的問題!我們努力的是為台灣建立人道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模式,以具體行動示範與實踐尊重生命的價值。
在那無動物保護法可管的年代,流浪動物的命運只能靠人類的「良心」了。流落校園的狗兒可能會被抓來吃;可能被勒斃;可能被毒死;早年有的校園甚至存在捕獸鋏;以鐵絲非人道捕犬在那時是普遍現象……
從照顧、餵養到為流浪犬貓做絕育與送養;透過犬隻行為約束,消弭民怨,嘗試校犬管理;克服生生不息的半野放家犬問題,大家下鄉進行犬貓巡迴絕育行動;面對源源不絕的數量壓力,執行更有效率的TNR(Trap誘捕→Neuter絕育→Return回置)……
從過去一小群人的苦苦經營,到現在更多的社團與動保青年加入,並逐漸改變大眾對流浪動物的觀感,進而改善牠們的處境。台大懷生社的TNR計畫去年成功改變學校官方處理流浪動物政策,並得到青輔會舉辦的國家級青年最高榮譽獎項──「青舵獎」,代表這些懷抱理想的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正帶動社會改變與前進!
校際動物保護社團交流與扶持
「原來苦哈哈的,不只我們學校!」這算不算是校際交流最大的收穫?
校園犬隻追車吠人是各校共同頭痛的事,常會引起抱怨與校方捕犬。不過,大夥兒聚在一起頗能苦中作樂:「追車?我們的黑皮剩三隻腳還要追!」、「我們的比較厲害,撞車還沒事。」或是「我們的狗眼光比較好,只追有地位的人車,例如:校長、總務長、環保局長的。」難怪大家一天到晚被校方警告……
自2003年開始,協會便以「關懷校園浪犬」為主題舉辦校際交流與研習,協助同學面對校園流浪動物問題。歷年大學動保社團研討會中,「社團交流」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環,互相學習也是學員回饋表示受益最多的區塊。
協會常務理事林雅哲去(2008)年便以「動保人自我提升」為主題,勉勵青年︰最好的動保人之心態是尊重所有生命,除了關懷弱勢的動物之外,也能關懷弱勢的人。在校園中,我們除了關心動物受迫害之處境外,也尊重共處於學校或社區的人所遭受之困擾。一個動保人從愛貓愛狗開始,到關懷牠們的福祉,進而應學習尊重一切生命,以「理直氣和」的態度化解糾紛,以和諧共存。讓「關懷最弱勢的生物,為關懷一切生命的起點」。此亦為協會創會之宗旨——關懷動物,為關懷生命的起點——及長年經營組織秉持之態度,用以期勉所有動保青年。
長期關注並支援大學動物保護社團之常務理事張章得先生為能帶給社團夥伴更寬廣的動保視野與更深層的動保反省,將研討會逐年轉型為「尊重地球生命伙伴(2008)」、「建構人與動物和諧社會(2009)」,期許所有與會青年透過研討會,能對動保議題有更深入之瞭解,擴大協會與青年之互動,讓台灣之動保運動更強而有力!
故協會進一步規劃「大學動保社團連線(Campus Animal Protection Network, CAPN)」,並於2009年成立,透過網路及討論區,提供線上交流平台,讓同學透過網路即時交流現況,達到資源共享、諮詢提供、訊息交流的目標,形成更緊密的社團網絡,對內相互扶持、對外展現影響力,共同拓寬動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