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關懷生命協會 的專欄 / 珍古德獲頒唐獎 線上演說籲尊重動物 關注集約化畜牧問題

關懷生命協會 的專欄

珍古德獲頒唐獎 線上演說籲尊重動物 關注集約化畜牧問題
2021/06/23
點閱率:497

作者:李娉婷/報導

國際上有許多表揚傑出貢獻者或團體的獎項,在自然科學與文學領域,最知名的就屬諾貝爾獎;在台灣,也有這樣一個國際級的大獎「唐獎」(Tang Prize),以考究21世紀人類所需要的智慧為特色,面向四個當代重要議題,其中,「永續發展」更是人類現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今(2020)年,唐獎來到第四屆,本屆永續發展獎的得主,是在靈長類動物硏究、環境保育與動物保護方面都有巨大貢獻的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珍古德與黑猩猩相處的畫面深植人心,台灣民眾對她的名字應該不陌生,而這也是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首次與動物領域如此密切相關!
 


珍古德博士的黑猩猩田野調查研究迄今已達60年,是世界上追蹤時間最長的動物研究。圖片來源:取自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指出,永續發展本就是在人與人、人與生物、人與環境之間追求和諧的關係,歷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的貢獻聚焦於環境、能源及氣候領域,而動物本身就是環境的一部分,這點從第二屆唐獎永續發展獎的證書設計可以看出來。設計師將世界地圖重製,透過地球景觀、樹木、動物、人類組成和諧共存的世界地圖形象,讓人們重新思考看待地球環境的方式。
 


第二屆唐獎永續發展獎證書,在右側的重製地圖中,你看得出哪個區塊代表動物嗎? 圖片來源:李娉婷/攝

除此之外,被稱為「永續發展教母」的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在獲得首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後,也將唐獎頒發的研究補助經費半數(台幣500萬元)投入肯亞馬修斯山脈地區的非洲象保育工作,陳振川曾代表唐獎教育基金會親赴位於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北方的保護區,和受贈組織Milgis Trust簽署合作協議,幫助搶救肯亞大象及當地部落文化。
 


唐獎首屆永續發展奬得主布倫特蘭夫人將延補費挹注非洲象保育,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特別穿著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服飾,前往位於肯亞首都奈洛比北方的保護區,和Milgis Trust簽署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珍古德為何能獲頒唐奬永續發展奬,陳振川說明,唐獎得主需符合二個標準,分別為創新、具有實質貢獻及影響力,而珍古德毫無疑問都有達到,她在靈長類動物硏究的開創性發現——黑猩猩可製造及使用工具,破除只有人類才會利用工具的迷思,足以重新定義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而她終身在環境教育、保育工作上的奉獻,以及無數有關人道對待動物及地球環境保育的演講、專訪、書籍及影片,都成功地讓世人了解到環境保育的必要性及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珍古德博士貢獻概要

儘管在本屆唐獎評選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發生,但由長期提倡人道對待動物的珍古德獲獎,在這個時刻仍能再次提醒世人做出改變的重要性,尤其是過往許多被人們忽略的不當行為。在日前舉辦的唐獎大師論壇發表視訊演說時,珍古德指出,如今地球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面臨氣候危機以及當前重創全球社會的疫情,但可悲的是,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都是人們自找的,對大自然的漠視和對動物的不尊重,引發了諸多反噬人類的危機。
 


9月21日,唐獎教育基金會「唐獎第四屆大師論壇-永續發展場」,由獲獎者珍古德透過視訊演說、線上提問的方式,和參與者一同探討如何確保自然生態保育與社會環境之永續發展。 圖片來源:視訊演說截圖

「事實上,我們常聽說的大多數讓人類飽受折磨的新疾病,其實都源自動物。愛滋病這一種可怕的流行病,就是源於非洲中部的黑猩猩屠殺;現正困擾全球的新冠肺炎,被認為始於亞洲的一處野味市場;SARS也是在亞洲的野味市場產生並擴散的病毒;在中東地區爆發的MERS,最初是來自馴養駱駝的一種病毒;接著是工廠化農場,在那裡,我們在最殘酷、最擁擠的條件下飼養動物,以滿足全球對肉類日漸增加的需求,許多人畜共通傳染病,源於這些在『動物集中營』裡工作的人遭到病毒污染,並轉變成新的疾病。」
 


圖片來源:龍緣之提供

在大多數國家,政府採取了立即措施來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珍古德認為,人們終將撐過這場病毒,「但我們一直都是如此,我們撐過了西班牙流感、撐過了黑死病,我們也會撐過這場疫情。不過,當我們正在對抗這場流行病時,我們也面臨了更加嚴重、更具威脅性的問題,那就是氣候危機。」她指出,許多政府和企業領袖對於這個人們面臨的真正生存危機,卻不能以對抗疫情的同樣方式做出反應,而不尊重自然界、無限的經濟發展並不能讓所有人受益,只會對那些擁有更多金錢與物質的人們有利。

珍古德表示,許多真正貧窮的人對此無能為力,無法做出道德選擇,他們會在絕望中砍倒最後一棵樹、釣起最後一條魚,但是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是有能力且需要做出道德選擇的,因此她對未來的希望在於,肯定有許多人—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人,在疫情期間有新的感受,不想回到原來那種會造成污染的生活方式,她希望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是否超過所需、背後是否危害環境、是否對動物殘忍或壓迫貧窮的人們。
 


珍古德博士呼籲人們重視貧窮議題。在論壇中,唐獎第三屆永續發展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也指出,超過半數的氣候汙染來自地球上最富有的10億人口,最窮困的30億人口只造成5%的氣候汙染,但承受最多後果的卻也是這群人。圖片來源:pixabay(CC0)
 

除了面對永續發展議題常會提到的推動綠色能源、發展綠色經濟外,面對論壇中民眾的提問,珍古德同樣再次指出集約式畜牧業的問題,以及人們肉食需求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要記得,(溫室氣體)不只是石油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他的氣體,其中一個就是甲烷,會從哺乳動物的消化作用產生,所以我們吃越多的肉,就要養更多的動物,進而影響生態。我必須要說,現在全世界密集式、集約式的畜牧,已經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要支持這些畜牧業,我們必須要耗費很多的穀類跟能源,其中也包括水源,所以我要請求大家一件事,就是少吃一點肉,如果可以,最好不要吃肉,但無論你做什麼,都可以創造改變,例如,就從週一無肉日開始。」
 


圖片來源:龍緣之提供

事實上,集約化農業、畜牧業帶來的污染與疾病風險、對動物的殘酷,乃至於全球化生產對窮人的剝削,都是珍古德多年來持續地呼籲人們關注的問題,在其與另外兩位作者於15年前發行的《用心飲食》(Harvest for Hope : A Guide to Mindful Eating)一書中,就已被詳盡說明,在前言中——距今已經十多年,但仍然適用——珍古德就說道:「每一天,如果負擔得起的每個人,對於買什麼、吃什麼,以及向誰買做出合乎道德的選擇,就能聯合起來改變糧食栽培和料理的方式。我希望本書讓大家更了解攸關生命的重要議題,亦即對地球自然資源的永續性、動物福祉,尤其是人類健康來說都很重要的議題。改變方向永不嫌遲。」

15年過去,人類正在經歷又一次的黑暗時期,許多人渴望回歸正常生活,但過去我們所認為的日常,真的「正常」嗎?作為有選擇的一方,你願意做出改變嗎?




作者》 關懷生命協會

民國八十一年初,由此「挫魚」因緣,有心之士全力成立組織,有計劃地作長期性的教育宣導,把「愛護生靈,珍惜物命」的觀念深植人心。於是熱心響應並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