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佛法來說,自性是佛,佛性無善惡,若善心入佛性,就會行善,若邪心入佛性,就會做惡。
這件事,是善心入佛性,同時,邪心亦入佛性,煩惱本菩提,危機是轉機,新聞是廣告,如果這樣思考,那這是好事,如果我們不這樣思考,那就是壞事,好事與否,是在我們看的角度。
小弟覺得這樣的做法會讓完全肉食主義者感到反彈,但是對於飲食屬中間範圍的人士比較沒有影響。雖然說目的對了,但是方法還是激進了點。要是在商店門口宣傳素食的觀念及影響,再來就由入店的消費者自行去選擇,小弟覺得這樣的方式或許合適點。因為能茹素當然很好,不能,那也是他人的選擇,我們不能強制的去限制人家。小弟舉個例子,小弟的家就有四個素食五個葷食,每一年的過年,基本上除夕都會以訂素食為主。但是我弟弟是個無肉不歡的人,我父親也因為宗教觀念認為吃素沒必要。因此在二年前,我和弟弟因為吃年夜飯的問題起了爭執。但畢竟每年的年夜飯他都是只出嘴不出錢的人,所以後來他就說他自己出錢訂葷食吃,各吃各的。於是現在的過年我們就分成二個地方吃飯了。一家人的飲食小弟都不能求同了,更何況是陌生人呢?因此柔性的宣導跟強制性的制止,小弟還是比較偏向於前者。
吃素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用過於激烈的方式,來表達對肉食者的不滿,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大部份肉食者之所以還改不掉吃肉習慣,主要原因仍然是不認同食肉有什麼不對,因為他們還不了解動物遭受殺害前、中、後的痛苦,若想改變世人食肉習慣,必須要用智慧,漸進式的引導、誘導,要找臺楷給他下,畢竟他們是有自尊心的,想要他們改,要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才有可能讓他們斷除幾十年的食肉習慣。
這群人真是勇士! 願意面對社會的公評!
但是方法應該可以調整! 例如在賣場外的停車場租用一塊小區!
邀請願意聽分享的消費者入內!
透過環境教育或是人文教育的分式得到大眾的認同!
以上淺見
欣智!
吃,是不能勉強的,就像我無法吃辣。素食,更不能勉強。
我素食超過20年,但是決定素食那一刻發自內心,週遭的人就很難動搖。
朋友及同事仍願意與我共同用餐,幽默風趣、參與感,在親朋間比對方吃什麼來的重要,我不介意他們是否素食,所以他們也不介意我不吃葷。
有同事比我早吃素很多年,中午用餐沒人願意與她同行,她比較激進,會指著別人的食物說:「殘忍、血腥、、」。
任何運動或行為過於激進,通常只會引起對立或反彈,我們希望的是無肉不歡的人從愛吃素、多吃素開始,而不是瘋狂的將他們逼到對立面,這樣無益於“推廣素食”。
事實上,因為她的激進,我想吃素這個念頭都因此縮起來,很怕自己因素食而變得憤世忌俗或眾叛親離。當然,主要還是我那時沒有發自內心的想開始素食。
很安慰,這20幾年無障礙,而且許多人漸漸習慣素菜吃的多些,聚餐時會主動找葷素都有的餐廳,或事先提醒我自己準備或打聽附近的素食餐廳。
素食很容易與“宗教”做聯想,就好像有宗教不吃豬肉或牛肉,雖然大家都知道我是佛教徒,若有人好奇問我素食的緣由,仍會告訴他們,與宗教無關也沒有發願還願,純粹是一個“不捨得”的念頭出現。
針對英國這個事件,我認為,如果真要阻止,就應該在那些肉還沒被殺之前阻止,那些動物都已經死了,要民眾別買,反而失去了意義。
至於所謂激進的行動,的確會引起反感和對立,卻達不到讓人尊重動物的效果,因為失焦了。
曾有個朋友,一直吐槽我吃素,後來我只能跟他疏遠... 一天三餐每天要做的事,怎麼可能因為被吐槽就改變呢?!"一直吐槽我,就是要讓我難受而已"這是我當時的感受。沒吃素的人被反對的時候,心情應該也是差不多吧,這時哪會去思考動物可不可憐。有個吃素的朋友播放屠殺影片給沒吃素的女友看,女友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動物可憐,而是嗆他:"你什麼意思?!"
不過大多數沒吃素的朋友,對素食者還是很友善的,熟了之後會主動約我吃素,有的也漸漸贊同吃素的行為。我想,如果我一開始就很"激進",恐怕情況就不同了。這是人性的問題。
每個人素食蔬食的理由大不相同,但總是在尊重生命的範疇,而不同的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理念與習慣自然不同。
針對站長的這個議題,個人認為,強勢的阻擋阻隔肉食主義者的行為,只能更加深被針對者及其週圍人員的反感,這樣的方式反向比擬時,不就像素食者進入只提供葷食的餐廳被迫點餐嗎?或是在家中只有自己一人素食蔬食,而父母長輩反對甚至出面阻擋的心情嗎?
個人支持並欽佩所有推廣素食蔬食的同好,開設素食蔬食餐飲點、在適當時機講幾句素食蔬食的優點、有機會便帶朋友進入素食蔬食餐館用餐,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時機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其實不算是正式的回應...
只想點出語言的運用往往引導接續的討論,我是認為討論題目使用了「激進」一詞,已表示了一些什麼。當然,如果以「客觀」的角度來形容(我們要知道,社會現象的「客觀」,往往是「大多數者的主觀」,亦即是一種社會共識),我們直覺會理解不遵從日常規則的,就是「激進」的表現。同時,這已經表達了「激進」含有某種「不應該」的意思。那麼,如果真的盼望可以有理性程度較高的討論,我是建議可以不使用「激進」的形容,代以「不遵從日常規則的表達/倡議方式」,是的,這樣說是有點冗長(也希望有人提出更佳的說法),不過目的是希望引起我們對日常用語的思考,因為習以為常的(用語和行為),很多時候已經暗含了一些未經深思的意識型態(亦即是意見)。如前所述,這往往會引導著接續(理性或非理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