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曾經問過自己廣造佛塔及供僧,但是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
後人一直不甚明瞭,一直等到六祖惠能和尚解釋之後,才有一個概念。
以下是六祖惠能和尚的解釋:
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組惠能和尚又解釋: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六祖惠能和尚還警惕後人: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他還補充說: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六組惠能和尚最後解釋:
「功德需自性內見,非佈施供養之所求的。」
由上述去理解:吃素動機若為了不殺生是止持戒,制止罪惡行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佛所制之戒法,若本質屬罪惡者,名性罪,為佛制止之名性戒,如五戒中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四戒,即使不受戒,作之亦犯罪名性戒。反之,其本質非屬罪惡,但易令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性罪,而佛特別制定遮之不得作名遮戒,如五戒中不得飲酒戒。
受戒後,能保持六根三業不造惡名為持戒;若不能依戒而行名犯戒。又受了戒法,遵守戒行,控制三業,諸惡不作是止持戒。策動三業眾善奉行是「作持戒」。換言之,消極止惡名止持戒,積極行善名作持戒。
「戒」為無上菩提本,因依戒故,得生諸禪定及滅苦之智慧,得免溺於生死海,是解脫的正途,為萬行之本,成佛之基,佛言:「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學佛,想成佛見必要實踐持戒,由止惡修善的持戒,才能進入佛道。可知持戒在一切實踐法門中,成為最重要,非先行不可的第一步。
而持戒不殺而吃素,能做到止持戒,進而修作持戒,就能得心佛眾生平等性智,吾人修行證個入處後,即在修我空智、法空智,當我、法二執去除時,行者當能去除分別心,證得平等性智。所謂平等法者,親疏平等、冤親平等、教內外平等、順逆平等、苦樂平等、憂喜平等,一切覺受平等,……。
行者第六意識對外境的分別心去除後,當修第七意識對諸法見解的平等觀,調伏一切習氣所執諸法的不正常心態,待第七末那意識永伏後,即得純淨無漏,其智為上品平等性智,可無窮無盡地長時相續。
佛經中云,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功德來成就,(1)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2)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3)證得遠離異相平等,(4)弘濟大慈平等,(5)無待大悲平等,(6)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7)一切眾生敬愛所說平等,(8)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9)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10)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故知佛性本如虛空,不屬三界,悟無為平等諸法,始知佛、眾生本覺平等無有高下。
如是證入大寂滅海平等性智,知苦空、無常、無我。知我空、法空、空亦空,則吃素才有功德。
http://www.amtb.org.tw/12/12-39-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