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會
功德回報父母恩
蘭盆會又稱「盂蘭盆節」、「盂蘭盆齋」、
「盂蘭盆供」,是漢傳佛教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為報父母劬勞之恩而舉行的一種超度歷代祖先的佛事。「盂蘭盆」是梵語 Ullambana 的音譯,有孝順、供養、報恩、救倒懸、解痛苦之義。若有累世父母於鬼趣中受苦,備諸飲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救度其倒懸饑餓之苦。
緣起
《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證得神通之後,想要救度父母得離業報,以報親恩。於是,運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尋,卻看到其母墮於餓鬼道之中,皮骨相連,不得飲食。目犍連立刻以缽盛飯,用神通力送食物給母親吃。不料,其母由於受惡業之果報,飯食未入口皆化為火炭。目犍連尊者為拯救亡母脫離此苦,於是向佛陀請求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告訴目犍連,由於母親業報太深,不是目犍連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須在七月十五眾僧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用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依仗十方眾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養僧寶的功德,即能救拔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出三途之苦。
目犍連尊者照著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脫餓鬼道之苦。目犍連又問佛陀,如果未來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順,是否也可以奉行盂蘭盆供,救度現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佛陀答說:「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根據《佛祖統紀》的記載,梁武帝首次根據《佛說盂蘭盆經》的儀式,創設盂蘭盆會,由於梁武帝大力提倡,民間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到唐代時,民間不但重視盂蘭盆會,而且場面盛大。到了宋代,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與供佛及僧的意義漸減,而代之以薦亡的法事。故盂蘭盆會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的法會之一。
儀軌內容
盂蘭盆會主要儀式可分三部分: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淨壇繞經,即是繞誦《佛說盂蘭盆經》。盂蘭盆法會是以供僧為主,供養僧寶即是供養佛,通常在儀式開始之前,主辦的道場會準備好供養,不用再攜帶供養品了。但是,仍應準備供養,可以隨喜打齋,或是按主辦道場的規則,布施功德金。
通常盂蘭盆會之後會舉行施放焰口法會,將僧眾修行及供養僧寶的功德藉由焰口施食,得到超度。在焰口的召請文中,一共有十二則,文辭優美,也含括了世間的亡者之魂,主法和尚把它們召請來後,撒以甘露,施以飲食,齋主的親屬亡魂便得到超度。然後,把所有的超薦牌位請至焦面壇前,在念誦中火化,至此功德圓滿。
法會進行中,不可飲食,甚至不要飲水,這是為了慈悲餓鬼道的眾生,由於他們飽嚐飢餓匱乏的痛苦,鎮日飲食而不可得,不是食物成火化炭,就是喉細無法嚥食。如果在施食時,有人在飲食,除了引發亡靈的瞋恨心,也將焰口法會所要傳達的慈悲心給打了折扣。
盂蘭盆會的主要目的,是報答父母的恩情,《佛說盂蘭盆經》中佛對目犍連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作為盂蘭盆施佛及僧,已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盂蘭盆會結合了佛教布施功德與中國孝道精神,慈悲之心推及七世父母,乃至眾生。(楊仁惠整理)
這個是農曆七月的源起也由這邊
慢慢延伸到所謂的中元普渡
而大家以訛傳訛的結果變成七月是鬼月
還有因為印度的夏季約農曆四月開始
會有雨季一直到七月當年因為交通ㄉ不便
更不想傷害生命的慈悲表現
所以修行人閉關修行才會衍伸到後來寺廟關門其實是修行人再進修
然後農曆七月剛好雨季也過的
然後大家開始分享進修的成果
所以七月是可以打坐ㄉ
>【 在 ladyten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實我也並不是非常清楚... ^^~
>只知道一般農曆七月俗稱鬼月...
>鬼門關一開好兄弟們全都出來了...
>打坐的話一不小心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段期間寺廟的大門總是關起來的...
>還有打坐的話最好是在佛堂會比較好唷...
>
>要是說錯了,還請知道的人多多指教及指正... ^^~
>謝謝~
>
>
>>【 在 jhyko 的大作中提到: 】
>>ladytender:
>>請問為何農曆七月不可以打坐?
>>
>>謝謝!
>>
>>
>>>【 在 ladyten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農曆七月是不可以打坐的哦!
>>>
>>>
>>>>【 在 舉起夢想的翅膀×擁抱希望的星空=許下星願 的大作中提到: 】
>>>>
>>>>右腳的腳趾頭已麻痹了好幾天了
>>>>我想一定是打坐所造成的
>>>>還要繼續打坐下去嗎
>>>>我真不想放棄這個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