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is村民活動中心
suiis村民佈告欄
|
||
|
||
![]() |
|
謝美麗 的專欄 上完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課之後,有一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不斷浮起。政府一直大力推動文化創意,其目應該是不希望台灣在國際化的浪潮中被湮沒了,可以從越國際化的都市看出其大熔爐的特色,是缺乏細緻文化的獨特性,因此極力倡導文化創意,希望能從文創中找到台灣獨特的味道。如果用這種思維推展出來,那麼農業又如何有創意的展現其獨特的台灣味呢? 文化這個東西可以從大格局來看,有台灣特有的文化內涵。也可以從台灣各族群來看,台灣是個移民之島,因此各族群有各族群所展現出來的樣貌。原住民有原住民純真豪放的性格表現,客家族群則展現出勤苦耐勞的個性,就算閩南族群也有漳、泉兩州的不同表現,至於戰後的來至內地各方的移民其文化就更豐富了。這是從族群中分出的文化氛圍。 如果還細分那就更熱鬧了,以我最熟悉的大埔客為例,東勢、石岡、新社地區是大埔客的集中地,而東勢的農曆正月十五有新丁粄節,每年都熱熱鬧鬧舉行,但隔一個大甲溪的石岡大埔客就沒有這項活動。更細分石岡的大埔客也可以從不同性氏展現不同的大埔生活文化,因此文化是可以不斷被加成而成長的。沒有甚麼可以說誰就是正統的大埔客文化,既然大埔客文化是如此,其他文化就更多元了。 因此文化創意就是在小小文化根苗裡找創意,文化不再代表落伍、低俗,反而成了讓自己加分的元素。將獨特創新的文化傳統展現出新生命。像客家大紅花布,在還沒有讓它重新活過來之前,大紅花布就顯得上不了臺面,看得眼花撩亂的花色哪有單色花布來的素雅。所以好一陣子沒人敢拿粗俗的客家花布來裝飾,更別說如大堂之殿的擺設,但曾幾何時它像野人獻曝般的重新在人們的視野中活了過來。 這樣的魅力讓我想到農業是否也能來個農業創意呢?甚麼是農業的創意,是休閒農業的轉型嗎?我想應該不是,因為休閒農業只是將農業轉換另一個跑道,卻沒有將各地不同的農業特色,甚至各家的農產品性格表現出來。例如:葡萄,彰化大村有葡萄,南投信義的葡萄也很有名,新社也有出產葡萄。我們充其量只能說這是大村的葡萄,這是信義的葡萄,那是新社的。 我們都從其風味不同辨別來源,這是產品本身富於給它的風味。若我們也能給農產品本身的加點不同的創意,而且展現其地方、人不同的氛圍又會是甚麼樣貌呢?這樣的農產品除了口感的不同,是不是也有另一番不一樣感覺呢?其不也顯現出更高的價值來了嗎?這樣的農產品會不會不止是食的產物,還會出現甚麼樣的價值呢?這樣的胡思亂想一直在我的腦裡盤旋、盤旋,我不知道到最後會有甚麼樣的事情發生,至少它已經開始萌芽了。 讓台灣不在國際洪流中飄蕩,唯有展現細緻的台灣文化,才能讓台灣發光發熱。那麼台灣的農業是不是也不能沉淪在洪流中呢?如何讓它藉著洪流的力量到各地去開枝散葉,就是農業進一步要思考的方向了。 ![]()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
|
|||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5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