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兒童文化與生態關懷

李偉文 的專欄

兒童文化與生態關懷
2024/12/04
點閱率:69

九月十八日應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之邀,在台灣圖書館與川流基金會陳維滄董事長有一場對談。

主辦單位擬定的主題是「生態倫理與兒童文化」,題目有點不尋常,也蠻符合毛毛蟲一貫的兒童哲學思考角度。這場對談是附屬在「走進兒童日報――回顧探尋兒童文化力」的展覽活動中。

兒童日報是在1988年台灣解除戒嚴令,隨之報禁解除後創刊的報紙,由光復書局發行,也是國內第一份全彩的報紙,只可惜發行十年後就停刊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創辦人,楊茂秀教授曾擔任兒童日報的顧問,這是這次策展的原因吧!

與兒童日報創刊的總編輯洪文瓊先生聊天時,他談到除了兒童日報,至今台灣沒有真正為孩子出的報紙,也就是貼近孩子們眼光的新聞,他認為並不是將大人觀點的新聞用淺顯的文字寫出來就是兒童新聞,若以更高的角度來講,必須考慮到這些寫給兒童看的新聞是否能引起孩子思考,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產生哲學的行動?

兒童日報也企圖隨著孩子的閱讀與成長,除了吸收了成人給兒童的文化之外,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對於當年在解除戒嚴百花齊放,或者說那個覺醒創發的時間點,兒童日報期待以新觀念促進社會開始注意兒童文化,時隔三十多年再回顧,如今兒童文化呈現何種樣貌?

主辦單位既然開列出「生態倫理與兒童文化」要我講,我就從定義名詞開始。什麼是文化,甚麼是倫理?若據台灣第一位文化局長,也是第一位文化部長,龍應台老師曾經很簡單的說明:「文化就是生活。」

若進一步闡釋,文化就是生活在一起(包括肉體上或這精神上)的一群人,他們面對某些情境時,所呈現出的一致性選擇,或者共同的價值判斷,久而久之,就形成這一群人與其他人所不同的「文化」。

說文化即生活,其實也強烈的暗示,文化(共同的價值判斷或選擇)很容易受所處的生活環境所影響,也就是我們生活在什麼空間或什麼時代,很容易融入那個氛圍獨特的文化。

這裡所說的環境,空間或時代,也包括我們接受的訊息,我們看到的新聞,都扮演非常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政權都希望掌握媒體的原因吧!)有句成語you are what you eat,我們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至於倫理,什麼是倫理?倫理是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談五倫,談環境倫理,無非就是希望找到彼此之間正確而良善的關係。

若以當今兒童的文化力來說,最欠缺的就是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為無所不在的網路已佔據了孩子所有的時間與注意力,現代人的目光注視著螢幕裡的虛擬世界,遠比在真實世界去摸去聞,去感受,來得多多了。當我們沒有與自然生命接觸的經驗,就很難建立與它們適當的關係。

前些年國外學者寫的「失去山林的孩子」這本書,提出「大自然缺失症」,引起全世界廣大的迴響,這也是點出了當今兒童的文化力,也就是生活力裡,最欠缺的一環。

作者的期待,也是掌握孩子生活環境的大人所該思考的:「一個健全的文明,應該有更多的公園,更少的購物中心,更多的自行車道,更少的高速公路,更多的火車,更少的汽車,更多的慶典,更少的匆忙……」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