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討論區 / 醫療保健 / 所有回應 醫療保健 # 215754 之文章
討論區/醫療保健 文章

上一篇:癌症不是病 他是為要就你一命 是這樣    下一篇:如何吃素可以讓體溫可以提高
主題:補鈣捷徑──少吃鹽 含原文總篇數 1
原       文
作者: Yomi
發表日期:2010/03/10 10:41:48
文章編號:215754   推文人氣指標: (0)

補鈣捷徑──少吃鹽

記得古代兵書上有這樣的話:戰而勝之,非上策;不戰而勝,上上策。把這話用在補鈣問題上就是:如果採用不補鈣的方法,而能達到補鈣的目的,恐懼算是最理想的補鈣方法了。那麼,有這樣不補鈣而達到補鈣的方法嗎?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補鈣捷徑──少吃鹽。

少吃鹽補鈣的方法,是英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寡的主要決定因素。即鹽的攝入量越多,尿中鈣的排出量也越多,而且鹽的攝入量越多,鈣的吸收越差。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適當減少鹽的攝入對骨質的益處,與增加900毫克的鈣質的作用相當!這就是說,少吃鹽等於補鈣,少吃鹽對鈣實際起到了“不補之補”的作用。

按照我國居民普遍缺鈣的說法,正常人每日應補鈣800-1200毫克,最保守的說法,每日應補鈣300-500毫克。但不管哪種說法,少吃鹽等於每日補充900毫克的鈣,這數量已可滿足人體對鈣的基本需求。即使還有些不足,也因少吃鹽可以增加鈣的吸收。

少吃鹽補鈣的方法,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適用的。比如:快速生長的少女,吃鹽多,鈣的排出量增多、吸收量減少,可導致骨質脫鈣,骨質發育不良。又如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發病數本來就很高,如果吃鹽多,不僅尿鈣量增加,骨鈣的流失也增加,會加快其骨質疏鬆的發生。在一項研究中,把絕經後婦女的每日鹽攝入量由10.6克減至4.4克,鈣的排出量和血漿鈣的濃度都大大降低。再是高血壓病人如果繼續高鹽飲食,其尿鈣的排出量要比正常血壓的人高得多,導致骨質脫鈣的潛在危險也比正常血壓者大。反之,少吃鹽,卻可使他們尿鈣減少,骨密度增加。

按照WHO推薦的標準,每日吃鹽量以5克為宜,不要超過6克。我們知道,人24小時的排鹽量為3--5克,那麼在食物中每日補充5克鹽,正是失去和補充相當的數位,可以滿足正常需要。而要把每日的吃鹽量限制在5克以內,也不容易。這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飲食習慣才行。因為在我國,尤其是北方居民,吃鹽量普遍偏多,多在每日12克以上,個別地方,有高達20--30克的。要把人們傳統吃鹹的習慣,一下子改變過來,也是相當困難的。但當人們知道了少吃鹽可補鈣,不花錢也可補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適當減少鹽的用量,我想還是可以辦到的。

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含鉀、鎂低鈉的鹽上市,這種鹽的含鈉量只有普通鹽的65%。如果常吃這種鹽,本身已減少鹽量的1/3了。中藥秋石,主要成分是氯化鉀,把它買來研細,與鹽對半混用,也可以起到減鹽1/2的作用。

當然減鹽還能幫助你預防、治療高血壓病,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危險,同時使你體重有所下降,達到減肥健美的目的。
素食的要訣


 

--------------------------------------------------------------------------------------------------

看完這篇報導覺得很實用  轉貼上來跟大家分享

鹽的攝入量越多,尿中鈣的排出量也越多

且鹽的攝入量越多,鈣的吸收越差

而且記得有很多專家都提醒 喝牛奶反而會造成鈣流失: http://www.veg.org.hk/Happy/happy06.htm

難怪常喝牛奶的美國人骨質疏鬆症反而很高

因此想補鈣應該先從減少鹽攝取量著手  而不是喝牛奶

一切都是商人的手法  利用廣告讓大眾以為牛奶可以補鈣

其實經過研究牛奶並不是好東西  尤其是工廠化大量生產的牛奶

 

另外就是對乳牛來講殘忍  為了產奶必需不斷懷孕   整天擠奶  乳頭發炎

牛寶寶出生就被帶走  有些被殺掉做名牌包  有些變成葷食者的小牛排餐

 

再者就是產奶行業也是畜牧業,畜牧業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兇

建議大家可以改喝植物奶  植物蛋白腸胃好吸收也不易過敏




  發表文章   回覆原文  引用原文   精華區  
回 應 文 章
共 0 筆 第 1 頁/共 1 頁   << 上一頁下一頁 >>

上一篇:癌症不是病 他是為要就你一命 是這樣    下一篇:如何吃素可以讓體溫可以提高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