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是大學指考寄成績單的日子
看了新聞報導
自己有一些感想
很多補習班都會提供「落點分析」的服務
原因是否為考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科系?
「看看我的分數可以填到哪裡,就讀哪裡」
近年新聞也常報導許多大學生自認讀錯系
不就是因為「上哪讀哪」的觀念所害?
因此我認為需要的資訊應該是「這個系究竟讀的是什麼?」
通常讀理工的人
會覺得大學與高中的落差非常大
一是大多數的教科書都是原文書
二是高中的教學多半偏重計算解題
但大學卻是要證明或自己做實驗
這些資訊大部分的高中生都不知道
進去之後才「怎麼跟我想的都不一樣?」
填志願也是一門學問
每到這個季節
許多「熱門科系分析」的報導又紛紛出爐
但那是現在熱門
誰能保證將來(畢業之後)也是熱門呢?
再者
像目前國內將資工列為重點發展項目
全國每年的資工「研究所」錄取名額約有一千人
也就是說我們每年培育出了一千名的資工碩士
不過不曉得是使用國人自行「研發」CPU的人多
還是美國Intel或AMD這些廠商的人多
值得一提的是
美國的大學並沒有「資工」這樣的科系
況且每年一千名
難保不會像現在的大學一樣
一下子就「供過於求」了
去年18分上大學的新聞喧騰一時
今年又傳出可能0分也能上大學
其實我一直覺得
低分上大學不是件壞事
重點是畢業的門檻要嚴格把關
現在的問題是進出都很容易
造成許多大學「有讀跟沒讀一樣」
因為「進去跟出來都一樣差」
但如果「進去容易出來難」(如多數歐洲有名的大學)
將可以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菁英主義」在這個社會上很行得通
我卻認為要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只靠幾個精英是行不通的
而是想辦法提升國家「後半段」百姓的素質
話說回來
去年18分就可以錄取的那個系(請原諒我真的忘了叫什麼名字)
我覺得校方為了爭一口氣
一定會給那些學生最紮實的訓練
可能四年後每位學生都有五六張證照
反而因禍得福
除了18分上大學的新聞之外
絕大部分的時間大家所關心的是
今年哪間的明星高中考上明星大學的人數較多
請恕我不想用「考得較好」這個詞
原因與前一段相同
少數幾個人考得好
不代表學校整體的學生考得好
補習班貼榜單也是一樣的道理
只見補習班「成就」了多少學生(姑且不論名單的黑暗面)
卻看不見多少學生「葬送」在補習班裡
說了這麼多
結論只有這是一個盤根錯節的問題
我想關心的重點有兩個
一是住在鄉下或部落的小朋友
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資源維持他們的受教權?
「通常」(即不是所有的情形都是如此)
這些小朋友家境不像都市那麼好
沒錢買參考書、上補習班
考高中、大學往往競爭力就不如都市裡的小朋友
大學往往也只能讀私立學校了
造成「家境不好,學費繳得比較多」的現象
另一個重點是讀大學的目的
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某大企業家出來說
「現在大學生培育出的能力不符我們的需求」
你也行行好
他讀的是「大學」,不是「○○企業職前訓練所」
但是這麼一喊似乎很有效
教育部或是某些大學就會調整政策或方向
「以符合企業所需」
這樣讀「職校」就好了,何必讀「大學」呢?
也難怪做直銷的大學生越來越多
「直銷很好賺,要大學文憑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