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除夕當死期;一歲末了,如一生的盡頭。往昔,黃檗和尚說:「你事先如不準備一番,等蠟月三十來到,憑你手忙腳亂,也嫌晚了!」
—弘一居士贈楊白民書
春節,在熱騰騰、胖滾滾的元宵湯圓裡,再一次吃喝笑鬧作為終結。
回歸如常,氣機導引的課在新春之後的第一堂,上得委實艱難,大夥抱怨著過年美食佳餚吃吃喝喝,親戚好友笑笑鬧鬧的種種。
「一天跑遍親疏遠近,暴飲暴食五、六餐,真是難受極了!」
「每時都有客人來訪,哄哄鬧鬧,一會煮食,一會陪玩,還真的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
「每晚通宵鬧到夜深,幾乎比平常還疲累!」
「光是發紅包,年終獎金少了一大半,真是苦呀!」
這趕集似的集體亢奮,以及腎上腺分泌過多後的虛脫,便是我們年復一年所過的春節。集體的喧囂歡樂,卻也共同的疲憊不堪。
這年,真的非如此為之嗎?
今年,我照例是留在台北,安安靜靜地全家四口,清清寂寂地平常生活。當然,還是惹來我母親的不悅,她說,這春節的傳統都過了幾千年了,大家不都是這樣熱鬧嗎?!像你這樣離群索居,怎麼像個人樣呢?真是怪!
如我母親所言,我一直都有些古怪。
約莫自高中開始,我通常是吃完年夜飯之後,就一個人躲在房間,讀著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從第一頁開始,直到文末「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句喟嘆,闔上書,窗外的鞭炮聲已經轟隆作響,那年也就越過了。
多年來,在除夕夜閱讀《千江有水千江月》似乎成為一種儀式,一直到出國唸書,那本書遺落在老家,也只能在異鄉的隆冬白雪裡,獨白曾有的枕書溫暖。
不是排斥眾人喧囂歡鬧,只是有種格格不入的認生,不喜被強迫集體作樂,只愛寂然獨處,尤其在這年關交替的生命裡。
大約我的福報夠、因緣足,異國婚姻讓我少了人情世事的瑣碎往來,人際關係網絡不像台灣一般家庭的緊實與錯結,不必然以血親關係的強迫互動,多了個人志趣自由撿擇的交心。另外,德國個人主義也偏好一個人靜默地與自己內在的神對話,於是對於節慶的定義與經歷方式,自然有別於商業、流俗的喧嘩與制式。
年紀已屆不惑,竟也慢慢習慣德國過節的寧靜溫馨。聖誕夜裡家人甜蜜相聚,吃著充滿感恩的晚餐,然後再圍繞在鋼琴旁,肅穆地唱著一首首的聖歌,然後入睡,等待耶穌降生的黎明。
相較德國的寧馨,台灣年節的大吃大喝與紅包滿天飛舞,的確還是讓我敬謝不敏,寧願選擇與最親愛的家人相守。
今年,我的除夕與年節,是跟著弘一大師的引領度過的。《悲欣交集》、《說佛》與《禪裡禪外悟人生》,帶領著我懺悔將死的過去,當下的明心見性,以及發心精進的未來。
節,一個人生的關卡,將死與新生的交界,有幸得善知識的扶持,得以越過,柳暗花明又一村。
安安靜靜地與自己的生命同在,也與眾生的憂歡悲樂連結,時時謹記、日日如此、月月莫忘、年年若是,那豈來情緒的起伏與耗盡?
將死的除夕,我們除了慣性制約的感官歡樂之外,能否還有與己同在的寂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3/1280865529/2007030909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