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記得小時候,大概13-15年前,爬觀音山就有素食可以吃嚕。
http://udn.com/NEWS/TRAVEL/TRA1/2421993.shtml
千人齋飯 大坑假日熱騰騰
【記者唐惠彥/報導】
假日清晨天未亮,大坑山區一大批義工開始趕路上山,他們摸黑登步道,氣喘噓噓的抵達山頂,目的是為了開始備料、合力煮齋;六時許炒麵、拉麵、粥等熱騰騰的上桌,供千餘位登山客排隊食用,頂多二小時的早餐要供應近四千多人分,每周如此,場面壯觀,已成為大坑山區假日特殊的景象。
這類清晨齋飯供應,台中市大坑山區計有三處,場面最大首推六號步道上的觀音亭、二為八號步道上風動石、觀音山玉佛寺也供應。大坑山區清晨齋飯是如何形成、龐大的經費如何募得、熱情的義工又是以何種心情投入齋飯製作 ?
清晨五時許,人潮逐漸湧入大坑登山步道,越來越多人知道,位於六號步道上的觀音亭,周六、周日清晨提供美味的齋飯;清晨六時三十分開飯了,山友井然有序排隊,取了一碗又一碗熱騰騰的炒麵、拉麵、鹹粥與八寶粥,在涼亭內大家一起享用,目前一個假日約有三千到四千人一起享用早餐,暖暖的人情味,令不少山友非常感動。
觀音亭供山友齋飯已有十多年歷史,不少好奇這樣的齋飯如何緣起,現任觀音亭主委羅先生說,是他與兩位朋友無心插柳,演變成今天如此壯觀吃早齋場面,連他都覺得不可思議。
羅主委指出,民國八十年許位六號步道上有人供奉一尊觀音,當時羅主委與另兩位山友每天清晨前往登山,活絡筋骨,上了山之後整理環境、雜草,燒開水奉茶,順便提供往來山友茶水喝。
做完工作之後,大家肚子餓了,與朋友帶著移動式瓦斯爐在區內煮早齋,煮多了即與往來的山友分享結緣;結果,隔周更多山友加入,並帶菜、飯、食材等上山回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貢獻所能,齋飯人口快速擴增,成了今天周六約有二千人、周日三千多人同時吃齋飯。
每個假日上午七時到八時許,在觀音亭附近可看到吃齋飯盛大的場面,享用早齋的登山客,占據了整個廣場用餐區與涼亭桌椅,場面非常浩大,用完餐接著民眾自備茶葉,在山區泡起茶、吃起水果話家常,場面非常溫馨。
羅主委指出,八十五年之前的觀音亭齋飯,位於步道陡坡上,腹地小,頂多可容納三百多人,不少登山客慕名而來,人潮起來越多,把小小的山區擠的水洩不通,地實在不夠用,透過募集在山下購買二點二甲,興建了目前的觀音亭,他強調目前觀音亭的規模是大家同心同力一起打造出來,而區內的亭子、建材、還有桌椅,都是熱心力士自由捐助。
觀音亭的齋飯,一天需要三百廿斤的麵、七十五斤的拉麵、鹹粥則要用掉六大鍋白飯,清晨四時起,八十多位義工們陸續上山備料、洗菜、切菜,在十個大灶上煮早齋,六時三十分開始供餐,民眾可依炒麵、拉麵、煮粥標示排隊,吃完飯還碗,義工清洗再用煮沸的熱水煮過殺菌,乾淨且衛生。
供應如此多的麵、粥,一天的費用是三萬多元,經費如何來?羅主委說,在亭子旁放了樂捐箱,由民眾自由奉獻,問他夠不夠,他指出,說也奇怪,如果捐來的錢與佈施的米、麵快不夠用時,自然有人捐了一大筆錢協助,十年來,維持開支沒有求過人。
在觀音亭內的義工們,大家熱情的贊助時間與勞力,羅主委笑著說,不少義工是擁有大家業的「董娘」,家中凡事由菲庸代勞,在山上卻快樂的煮菜、洗碗,有時觀音亭入不敷出時,還要自撈腰包,當經費充裕時,觀音亭還常出資幫助弱勢團體,在觀音亭上當義工獲得的是快樂與滿足。
【2004/12/25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