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同學的提問,可以讓我們學習更多了,真是好呀
說起這個志呀,實在是汗顏…所以很少分享這個主題
看到講師所回答的,又一次讓人不得不面對這個”志”
目前啊,志氣太小,都不敢說,只能先…默默的做囉,一點一滴把志氣慢慢存養囉∼∼/慧
同學問:
提起向上的“志”
“志節”的真滋味
怎麼感覺是在用腦子裡面的思維,或者說是正向知見,在堅持呢?
此刻,已經不是單純的去體會整個身體的感受了
是否,為了堅持打坐60分鐘,所以可以暫時先把最重要的內在體驗放下,而求於知見,這個外在呢?
轉貼原文:講師解說:志氣
張慶祥講師答:
「志節」是胸中的一股正氣。
志節固然很多,但大略是一種「不屑做不潔之事」+「寬厚看待眾生」的感覺,有志節的人雖仁慈的看待眾生的習氣,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嚴謹,這種人可吃眾生不願吃的苦,可挑起眾生不願挑的重擔,因此足為眾生表率,古人稱為「君子」,君子之行事當然有思維上的條理,所謂「得其大者為大人,得其小者為小人」,君子凡事看大看遠而已。
然而凡事往大處遠處著眼時,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氣在,凡事看小看短時,胸中必又有股陰私的慾望在,所以「正見」必有正氣滿腔的感受在茁壯,而陰氣日漸消亡,「邪見」必有陰私滿腔的感受在茁壯,而正氣日漸消亡,堅持正見也就是護持了正氣,放棄了正見也等於是放棄了正氣。
「知見」與「氣」原不可分,只是眾生缺少觀察,所以不明瞭它們的關係而已,
單純的體驗身中的感受,只是為了接近「實相」的過程,但接近實相後,若沒有向上的「志」來護持,這個實相一下子又退轉到貪嗔分別的習氣中了,古人的「不退轉」所靠的就是向上的「志」,這些志包括寬闊的「慈悲」「仁」,忍辱負重的「義」,依序而行的「禮」,辨明是非的「智」,踏實無華的「信」,這些都是胸中的一股正氣,而不僅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想要堅持靜坐60分鐘,提起一個「必需達成」的志即可,堅忍的去執行,咬著呀去完成一個簡單的「志」,做幾次就非常簡單了,何必把它看得那麼複雜困難呢?
古人說「知難行易」,實際去做,比再多的理論探討都容易得多,
現代的人沒有執行愿力的「志」,卻空有一堆理論和技巧,這不能帶來任何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