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的提醒 讓後學有機會再去看一次原作者的文章
其實大家或許沒發現 原作者他已經自己調適得不錯了
因為他說要是以前的話 不知又要憂鬱多久......
那表示現在已經不會因此憂鬱掛懷了 不是嗎
反倒是我們對
親子感情與道場上課 把它簡化歸為理慾之爭 這個講法
似乎一面倒的不表認同
當然也沒有您所謂 見獵心喜 的心態啦
只是一種對事不對人的各自表述而已
其實 如果一種說法 引起大多數人的異議或質疑
那是否應該進一步解釋或深入檢討 比較好呢
說到小孩的教育
後學認為 有時真的不只是陪伴時間多寡 的問題
因為也有天天見面天天吵的冤家型親子關係啊
也有像前面的前賢所引的 雖然親子相處時間不多 但也沒變壞的例子啊 (好像還不少)
所以後學以為
真正的重點應該是親子關係的品質 而非時間的量
至於道場上課會不會影響親子教育
那就要看當事人怎麼去活用道理 發揮上課的效力了
道場的教育 最常講的 不就是叫我們要將道理落實在生活中嗎
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雖然我們的理想是遠大的 但是
身邊週遭的事物 帶給我們的感觸卻是最基本又最真實的
如果這些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事 都無法處理好(此處指的不是大家認為的好 而是自我心安理得)
那面對更繁雜的世界 又如何談修行或度化眾生呢 這不是再明顯不過的邏輯嗎
所以 後學才會感慨修行真的沒有捷徑
方向正確了 實際去一步一步 小心堅定的走下去
那種感受與體驗 才是智慧生發的源頭
也才能讓我們在人世間的修行 真正能化煩惱為菩提
以上只是提供個人看法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