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聽見歌˙再唱」教我們的事-避疫居家.親子共讀電影系列之20

李偉文 的專欄

「聽見歌˙再唱」教我們的事-避疫居家.親子共讀電影系列之20
2022/08/09
點閱率:375

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聽見歌˙再唱」,正在熱映中遇到台灣爆發疫情,停止一切群聚,在戲院停止營業前藉由口碑與包場贊助,票房已達八千多萬,是一部感人好看的電影。

對於十多年來熟知這群住在玉山裡的布農族孩子故事的我,原先以為片名「聽見˙歌再唱」是呼應之前曾發行過的二部紀錄片與CD: 「唱歌吧!」跟「不只是唱歌!」,可是仔細再看,聽見歌跟再見歌之間有個空格,所以不是聽見「歌再唱」,而是指「聽到」別人唱的歌時,自己再應和著唱。

就像電影裡部落耆老說的,他們沒有五線譜,他們是用耳朵在唱歌。這一點除了解釋了當小學老師的主角當初在師專讀書時因為看不懂五線譜被取笑的創傷之外,也讓我們了解,布農族合音之美,甚至有令人讚嘆的八部合音,是因為他們不是自顧自地唱著自己聲部的樂譜,而是用耳朵傾聽別人的聲音,然後再用自己的聲音去配合唱出和諧的曲調。

沒有樂譜規定我們怎麼唱才是對的,反而可以唱出最和諧且動人的音樂。是啊!唱歌就唱歌,只有好聽或不好聽,那有唱對或唱錯的是呢?

因此,影片中這群住在山裡頭的原住民到城市參加歌唱比賽,聽到別人唱的跟他們不同,認為自己唱得不好,不敢上台,想逃回部落,老師生氣地問:「為什麼你們會認為他們唱得才是對的?」向來就沒有信心的孩子回答:「因為我們從來都是錯的。」

多年來,已經有無數的心理研究證明,有沒有信心對學習的效果具有關鍵的影響,這也是真實故事裡的馬彼得校長的起心動念,或劇中校長所說的:「我們是不是太少給孩子們鼓勵了?為什麼孩子在聽到掌聲時,每個人的眼睛都發亮?」

認知心理學家專家洪蘭教授多年來也一直主張,截長補短是個很錯誤的教育觀念,因為短處在怎麼補也不會比別人的長處強,但是自己的長處卻沒有時間去好好地發展出來,最後成為一個平庸,沒有獨特長處的人。

其實在以前科科都考,科科都很重要的時代,把時間花在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對考試總分是較有效益的,比如說,原本數學只能考20分,花大量時間補習,也許能考到60分,可以增加40分;但是若原本史地不錯,可以考到80分,那麼再多花時間,頂多考到90分、95分也就增加十來分,算總分當然是不划算的。

時代變了,科科都普通的庸才已不吃香,反而是有某個非常亮眼的特長才是賣點,這也是教育部規定大學最多只能以學生四個科目的成績來當入學招生標準,這個政策也回應了時代的趨勢,鼓勵學生將時間花在自己有興趣,而且做得好的事情,做到傑出令人驚艷,而不是耗在自己沒興趣的科目,搞到學習動機都被破壞掉了。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