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 當孩子想養貓狗.父母能怎麼做?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當孩子想養貓狗.父母能怎麼做?
2020/03/02
點閱率:686

文.整理/劉敏涵     採訪諮詢/TAEA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祕書長萬宸禎

20190612-1 def75

動物能擔任孩子的兒時玩伴,也有助於整體身心發展。但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飼養同伴動物是一大責任,了解飼養動物家人的注意事項,並讓孩子從照料工作中學習負責、建立良好的態度,才能使孩子與同伴動物和平共處

當家中多了毛小孩,會對孩子產生哪些正面影響呢?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祕書長萬宸禎以心理學家Boris Levinson的理論為基礎,一一介紹同伴動物在孩子成長過程,如何扮演輔助發展的角色。

動物對孩子的發展益處

1.嬰兒階段
心理學家Levinson認為,在嬰兒時期,同伴動物就如同寶寶的安全毯或喜愛的玩具,幫助嬰兒撫慰自己,獲得安全感,擔任嬰兒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橋樑,提供孩子連續性的陪伴,從而減輕對外在世界及內心的焦慮和壓力,引導孩子發展對世界的信任。

2.幼兒階段
這 時期的孩子認為同伴動物與他們有相同的經驗和情緒,例如:動物也感到孤獨,與孩子一起感到憤怒,悲哀和懊惱,及相同感受愛與憎惡的心情。孩子們普遍認為, 他們能講動物的語言,動物了解他們,使孩子獲得被了解的滿足感,並認為同伴動物如同保護者、忠誠的同伴一般,以沒有偏見的態度接納自己。

3.學齡期階段
對兒童來說,同伴動物如同一面鏡子,孩童在同伴動物身上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愛,而不是成為他人期待的小孩,或認為他應該可以做到他人要求的小孩。在孩童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同伴動物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克服孤立和自卑感。

20190612-2 a4407

飼養毛小孩正確觀念

1.認養寵物前要充分評估
許 多孩子看到可愛的貓狗,便開始央求父母要飼養毛小孩。若家長沒有審慎評估就答應孩子的需求,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萬宸禎祕書長說道,父母不應為了小孩一時 衝動而答應,也不要將動物當成禮物送給小孩,以免在還不了解動物的情況下飼養,引發動物與小孩不適應,或得將動物轉送他人等問題。她建議,決定飼養寵物 前,可先考慮經濟狀況,且評估自己與孩子願意負擔的責任,家長可多多利用教育資源,協助釐清是否適合養毛小孩,以及更認識動物的習性。(推薦文章:過敏體質寶寶,如何和寵物「和平共處」?

另外,父母可一同和孩子到公私立的動物之家、收容所擔任動物志工,體會照養動物的過程,並觀察孩子是否真正能夠負起照顧動物的責任,或只是衝動地希望擁有動物的陪伴。(推薦網站:認養動物自我評量表

2.收養代替購買
當父母已評估孩子有能力照護動物後,可以從民間機構、動保團體的庇護所收養動物,例如:愛兔協會、台灣愛鼠協會,公立動物之家等。萬宸禎祕書長呼籲,「動物是生命,不是商品。」收容所的動物期盼著有個溫暖的家人和家庭照養牠們,人們應以收養代替購買,學習珍愛動物的生命。

3.將動物視為家人
家庭父母親或長輩應把同伴動物當成家中的成員。若同伴動物是貓狗,牠們也與兒童一樣,需要家庭成員陪伴,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與安全感。萬宸禎祕書長說道,尤其不要將狗貓關在籠子、長時間鍊養,或關在陽台、花園,對同伴動物來說,這些都是非常不適當且殘忍的照顧方式。

4.了解動物特性.注重動物的福祉
父母親生育寶寶之前,會開始積極研究育兒知識,而照養動物之前,也一樣要了解照養動物的相關知識。例如,評估是否有能力提供動物基本五大福祉:給予溫暖的窩、讓動物有足夠空間自由活動、每天供應乾淨的飲水、營養的食物,以及打預防針、提供醫療照顧等。(推薦網站:我想了解牠!認識貓狗的小遊戲

了解養育的動物物種之生存需求非常重要。例如:如果要養育兔子,需提供營養的牧草或木頭等給兔子咀嚼或啃咬磨牙,避免兔子的牙齒繼續生長而穿過上下顎,造成嚴重疼痛發炎的問題。主人也需要了解動物的行為,才能留意動物表達的訊息。萬宸禎祕書長舉例,狗狗吠叫可能源自照養過程有誤,造成狗狗身心不適應,而有些家庭沒有積極主動了解狗吠叫的原因,反而給予懲罰,導致狗的吠叫問題更嚴重,甚至有的飼主因此將狗遺棄。

目前有許多提供飼主與寵物的正向學習課程,如台北市動保處在各社區大學開辦「寵物行為訓練課程」、「同伴動物行為教育及照護課程」等。她建議,民眾可多多運用相關資源學習動物行為,跳脫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更了解自己的毛小孩,以及建立互為主體的親密關係。

引導孩子協助照料動物

萬宸禎祕書長說道,養育同伴動物的過程,如參與餵養,洗澡,清理環境,能讓孩子學習重要技能,也能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獨立性、負責任、關懷等全人發展性格,而父母的引導,將能幫助孩子建立養育工作的成功經驗,使小孩感到開心並擁有成就感。

然而,讓孩子練習與動物相處,協助照料動物時,父母需要留意孩童與動物的安全。例如:孩子抓取力道有時無法自主控制,若飼養兔子或小鼠,可能導致動物受傷甚至死亡;若飼養小狗、小貓,狗貓可能會忍耐疼痛,卻也有可能出現反抓、反咬的行為,父母應考量到孩童及動物個體的行為,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一步步帶領孩子學習照顧同伴動物。(推薦網站:人與浪犬.怎麼安全互動?

3歲以前,父母可先讓孩子從旁觀察如何照顧;等孩子成長至 4∼6歲,家長可給予最簡單的任務,例如:父母準備乾淨的清水,讓孩子把水拿給狗貓,使孩子練習手眼協調、專注能力,以及建立完成任務時的自信心。

或者,讓孩子逐步練習梳毛的工作,家長可先握著孩子的手一起替動物梳毛,並請孩子思考:「我喜歡爸媽怎麼幫我梳頭髮?」萬宸禎祕書長指出,「梳毛除了讓動物身心健康穩定,也可讓孩子練習手部發展,培養同理心,並增進和動物之間的情感。」

她建議父母,其他如餵食、牽繩及散步等難度較高的照養任務,應要更深入了解動物行為,並等孩子年紀較長且能力較成熟時,再循序漸進引導,確保孩子與動物的安全。




作者》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iwan Animal Equality Association(TAEA)—動物權(Animal Rights)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