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食物 空手道高手擊退癌症
恆定短評:身體本身有自癒力~更能健康
瑜珈加食療,紓解身心壓力。
空手道高手顧楚楓3年前喜獲麟兒,卻也發現淋巴癌,他在無菌室裡練空手道幫助讓自己吞下食物,他認為,運動是感受及延續生命的方式。
空手道高手顧楚楓3年前喜獲麟兒,卻也發現淋巴癌,他在無菌室裡練空手道幫助讓自己吞下食物,他認為,運動是感受及延續生命的方式。
中央社21日報導,36歲的顧楚楓練空手道21年,平常不菸不酒,親友得知他罹患淋巴癌時,都會疑問「你不是有運動嗎?怎麼還會罹癌」。他回答,練空手道就是為了因應罹癌的這一天,沒有空手道這項嗜好,他不知道要怎麼度過生病的日子。
顧楚楓說,他接受毒性最強的化療,骨髓移植後隔離住院,每天要吃3到4公斤食物來餵養免疫力,偏偏胃口很差,他靈機一動想到運動促進食欲,於是在無菌室放慢動作練空手道,每餐都吃光光,結果住院21天內,完全沒有發生感染,還是醫院裡面恢復最快的病人。
雖然顧楚楓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但他承認,生病之前,無肉不歡,正餐吃完還要蛋糕點心才覺得滿足,生病之後,他蔬食吃得很快樂,因為「沒有比化療藥更難吃的」,只要看到綠花菜一定會吃,還會自己燙青菜、煮蔬菜湯,外食的原則是「不吃微波食物」,因為不夠新鮮、可能含有食品添加物。
顧楚楓是癌症關懷基金會「全食物飲食指導計畫」的受惠者,這套飲食最大的特色是採用「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的飲食,以新鮮、天然、全穀的蔬食為主、少吃加工食物,吃出抗癌力、治癒力。
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說,最近結束第四梯次計畫,20位癌友接受6個月個人化飲食指導,生活品質、飲食態度行為與自我照護能力變好,不少病友偏肝功能指數下降,或發炎指數、血糖值、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上升。
陳月卿說,防癌飲食要向下扎根,基金會繼續到各小學舉辦小樂活巡迴講座,教小學生分辨真食物、好食物,即使遠鄉小學,基金會也會去。巡迴講座陸續有58所國小、80場次報名,最遠涵蓋新北市平溪、貢寮等區,預計近9000位小朋友受惠。
【中央網路報】
提醒:原來降血脂也可以用美味食療來應對2014年03月01日
現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多朋友都面對著血脂高的問題,而血脂高患者的飲食習慣不好也是引起高血脂的重要原因,專家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利用合理的飲食來改善高血脂給我們帶來的困擾。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降血脂的食療:
1、木耳燉豆腐:水發木耳100克,豆腐500克。木耳去雜洗淨,撕成小片;豆腐切成片。待鍋內油熱後,投入蔥姜煸香,加入豆腐、木耳、精鹽、味精和適量水,武火燒沸後,改為文火燉至豆腐入味即成。
2、山楂燉桂圓:山楂10克、桂圓6顆,剝皮洗淨。水煮沸後將山楂和桂圓倒入燉煮,放入冰糖,煮15分鐘即可。
3、海帶綠豆湯:海帶150克,綠豆150克,鹽少許。將海帶浸泡、洗淨、切塊,然後與綠豆共煮至豆爛,最後加入少許鹽即可。
4、香菇首烏粥:取干香菇30克,何首烏12克,粳米100克。將香菇提前泡發,洗淨切成小塊;何首烏研為細末,與粳米同入鍋,加水適量,文火煮粥,快熟時加入香菇,代早餐服食。香菇含有核酸類物質,可抑制膽固醇的產生
,防止脂質在動脈壁沉積,預防動脈硬化。何首烏含有一種成分叫卵磷脂,卵磷脂進入血液可吸附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從而降低血脂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可治療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長期堅持服食,降脂效佳。
5、木耳山楂粥:取木耳10克,山楂30克,粳米100克。將木耳泡發洗淨,與山楂、粳米同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煮粥,代早餐空腹服食。木耳有抗血小板凝聚、降血脂和阻止血膽固醇沉積的作用;山楂有強心、擴張血管、增加
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血循環和促進膽固醇排泄而降低血脂的作用;粳米益胃。常服此粥對防治高血脂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有良效。
6、澤瀉荷葉粥:澤瀉20克,荷葉15克(藥店有售),粳米100克。澤瀉研成細粉,與荷葉、粳米一同入鍋,熬煮成稀粥,熟後加入白糖適量調味,代早餐服食。澤瀉在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同時,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另外,澤瀉還有抗心肌缺血、降壓、降血糖等作用。荷葉有清熱化濕、減肥消脂之功。常服此粥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有顯著效果。
7、山楂冬瓜湯:干山楂25克或鮮山楂15克,冬瓜100克。將山楂、冬瓜連皮切片,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即可,吃山楂、冬;瓜,喝湯。每日1劑。山楂有擴張冠狀動脈和促進膽固醇排泄的作用,能降血壓、降血脂。冬瓜是瓜蔬
中唯一不含脂肪的,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有防止體內脂肪堆積、血脂增高的作用。常飲此湯有顯著降血脂的效果。
固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好心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遠離煙酒,正常飲食,多吃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多做一些放松運動,讓自己的身體保持最佳狀態
營養小資訊兩則
(澳門日報) 2014年02月15日
飮食小貼士預防宿便
宿便,簡單來說就是一些黏附在結腸壁上沒有排出的老舊大便。即使每天您都有固定的排便習慣,但日常飮食中若攝取過多的油脂、蛋白質及精製五穀,每日三份蔬菜兩份水果的攝取份量是不足以應付長期大量高脂高蛋白攝取的飮食,部分沒排出的大便就積存在腸壁,日子久了就會越積越多。
建議大家在飮食中可暫時多加一份蔬菜攝取(較高纖的如:木耳、番石榴、苦瓜、秋葵等),更應適量控制自己的飮食分量,多攝取全穀類,增加植物性蛋白的攝取比例,並可在一周中選一天進行高纖蔬食:由早餐到晩餐都以各種蔬菜(木耳、苦瓜、秋葵等)、水果(番石榴、百香果)、堅果類、全穀類及豆類組成的蔬食餐點,不但可以廣泛攝取不同的植物多酚、膳食纖維、植物性蛋白,讓胃腸道有喘息的空間,更有利結腸中的宿便排出。
為什麼素食
2014年02月28日
經濟觀察報
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陳穎飛決定開始素食之後,堅持記錄下了自己素食16個月、純素9個月的身體狀況和感受。她從2012年冬天開始有步驟地吃素,先不吃豬、牛、羊等四條腿的動物,然後戒掉雞、鴨等兩條腿的禽類,然後是魚肉和貝類,後來是蛋和奶,從2013年6月開始,她正式成為一名純素食者。
現在,陳穎飛的食譜主要是全種類的蔬菜、水果和谷物。主食以雜糧飯和粥為主,每天保證自己攝入三至五種蔬菜,周末有時會吃十種以上的蔬菜,大量地吃豆制品、水果和堅果,同時盡可能地不吃任何加工類零食和飲料。她很少在外面吃飯,自己做飯的原則就是,蒸、煮為主,不煎、炸。
在剛開始的幾個月裡,陳穎飛能夠明顯感覺到身體發生的變化。例如,時常會感覺到飢餓,好像“吃飽飯後,沒過多久肚子又空了”;身材竟然變得臃腫,“與之前想像的瘦身效果正相反”;臉色有些發暗、發黃,不夠紅潤;同時,生理周期也不太規律。她在網上閱讀了一些科普文獻之後,開始加大五谷雜糧的攝入量,少吃精米、白面和精制的餅干、面包,身材漸漸回復到正常的狀態。“身體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肥胖正是在提醒我體內營養不均衡了,”陳穎飛說,“在最開始,我一味追求素食,而忽視了復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素食是為了讓身體變好,而不是變虛弱。”陳穎飛認為在最初的三個月,是身體排毒和逐漸變好的階段,而接下來的半年則是調整階段,“這半年內發過一次高燒,大概有38度左右。在那之後,我的身體開始煥發生機。”大概在第七、八個月的時候,“犯困、疲乏等感覺都過去了,開始感覺到自己精神很好,氣色也變得好起來。”
素食打破了陳穎飛過去二十幾年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喜好。“以前我特別不喜歡蘑菇,吃素之後用嘗試蘑菇替代肉,做一些湯和菜吃,那個味道實在是太鮮美了,”她說,“在熬湯的時候放入豆腐小火慢煮,香味從鍋中飄散出來,簡單的青菜豆腐也變成了人間美味。”
從2008年開始素食的丁建華也有同感。丁建華在內蒙古長大,“從小就是肉多菜少的環境”。去美國留學後,丁建華決定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她的策略和陳穎飛相似,剛開始偶爾吃肉,例如聖誕節的時候吃幾口火雞肉,後來慢慢戒掉蛋和奶,偶爾吃一點芝士批薩,現在是純素食者。打開丁建華的辦公室櫃子,裡面放滿了各種芝麻糊和雜糧粉,“午飯會吃,加班的時候也會吃這些。”
丁建華曾在美國加州的蒙特雷國際研究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學習環境政策專業,素食則是受到教授及同學的影響。“加州的環保意識很強,我所在的環境系裡,吃素的教員很多,因此給了我吃素的理念,”丁建華說,“有很多科學研究可以證明,肉類對環境的影響確實大於蔬菜和豆類。”特別是在畜牧業和養殖業的工業化背景下,目前全世界每年需要養殖100億只動物供人類食用,全球51%的溫室氣體來自畜牧業,而所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總量的13%。根據德國生態經濟研究所(IOeW)的數字,一個肉食者每年制造的碳排放量,相當於駕駛一輛中型車行駛4758公裡,素食者一年吃掉的食物所造成的碳排放大約僅是肉食者的一半。
科學研究認為,食物鏈每上升一層要損失至少90%的能量——也就是說,生產1公斤牛肉至少需要10公斤糧食,即玉米和大豆。而一頭牛從出生開始,便需要糧食和水,還會被注射大量抗生素,牛被宰殺後,需要大量的水清洗,和各種現代化機器進行切割,然後由車輛運輸到全球各地,冷凍儲藏。1公斤牛肉消耗不只10公斤糧食,還有無法估算的能源。而我們無節制地食用肉類,也被認為是在摧毀生存環境。
也有研究者認為,肉類含有大量的脂肪、膽固醇、微生物和毒素,特別是很多家禽、家畜被大量注入了抗生素和激素,過多進食肉類並不健康,還會引發很多疾病。
拋開宗教信仰的因素不談,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的幾位素食者都表示,環保與健康是他們堅持素食的初衷。在北京一家演出經紀公司工作的網名為“淺色”的素食者說,她最早開始素食是因為看過一部名為《地球公民》
的紀錄片,片中工業化肉類生產的情景讓她受到很大震撼。“如果是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我通過自己的手捕獵,那麼我可以接受肉食。但借用高於自然的手段、甚至是殘酷的手段來獲取肉食,這對我來講太難了。”淺色說。
一位網名為“若水”的職業畫家在分享其素食經歷時也對本報談到,自己是一個“對疼痛感特別敏感的人”,例如活蝦被扔進鍋內,這樣的情景就無法令人接受,可能因為“自己是個比較注重公平的人”。“以殘忍的方式養殖、屠殺以及食用肉類,是非常值得反思的”,若水說。
在香港等地,每年都會有由公益機構或學界發起的“素食星期一”等環保活動,號召人們以每周或每月一天吃素的形式來踐行綠色生活。但在國內,素食者還是相當小眾的一個圈子,而維持素食的生活成本也相對更加昂貴。“在美國,吃素相對是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幾乎每個餐廳都有純素的菜品選擇,學校的食堂也有素食窗口,甚至蛋糕房還有不添加牛奶的純素蛋糕,但在國內就很少見了。”丁建華說。她每年大約花費一萬余元從北京市郊的有機農場訂購蔬菜,每周送貨一次,一次八斤,但是“蔬菜品質比較差,也比較昂貴”。
陳穎飛甚至有一段時間因素食而減少了社交活動,因為和朋友聚餐時,“大家需要特別考慮到你”,非常不方便。另一個原因便是國內的素食餐廳普遍比較貴,“很多素食餐廳非常講究環境和服務,或者打著創意菜的招牌,一杯蔬果汁就要近百元,並不符合我日常消費的習慣。”陳穎飛說。
因為素食,陳穎飛也遇到了一些健康困擾,比如貧血。“自己一直在研究怎樣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因為不吃牛羊肉,鐵元素的攝入相對很少,家裡人也買了很多營養素幫助我補充。”她在尋求專業幫助時也了解到,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吃素,國外也有過案例,因嚴格吃素而導致健康問題,甚至猝死,“這也提醒我要認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尋找更加適合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吃素是因為信仰,有的人本身體質就不適合食葷,有的人純粹因為口感,覺得素食更好吃,而有的人是為了環保或者健康。這些理由都無可厚非。”陳穎飛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如我不會像極端環保主義分子一樣強迫家人和朋友吃素,我自己在享用食物的時候,會感謝自然的饋贈,而拒絕以不道德的手段殘害和浪費任何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