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佛堂前賢閒聊之中我提到說,我這個假日媽媽看小孩的機會只有在週末,但這週末要去上課,變成我得下個禮拜才能回去看小孩,我說我心裡很辛苦很痛苦,這個魚與熊掌都想要的心情壞了我的情緒,她笑笑的跟我說"理慾之爭"ㄏㄡ~,剛才在我想小孩之餘,突然想起這句話,我一時之間很難懂,媽媽想看小孩是"慾望"??第一次接受到這種形容詞,想到最後,呵~我只能告訴自己,沒錯!!我就是一個慾望超大的媽媽,而且我也很高興,我終於和一般人一樣是個慾望大的人,感覺有慾望就是有目標的心情,這樣想我的心情才不會覺得我是自私的人,只顧家庭小孩...呵~~
其實我還蠻高興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換做以前的我,早就不知道躲到那哭了幾百遍了....嗯~有年紀真的比較油條.....,(想到以前那個憂鬱的日子,還蠻怕的....)
以上,跟大家分享....
推文內容:
謝謝您的提醒 讓後學有機會再去看一次原作者的文章
其實大家或許沒發現 原作者他已經自己調適得不錯了
因為他說要是以前的話 不知又要憂鬱多久......
那表示現在已經不會因此憂鬱掛懷了 不是嗎
反倒是我們對
親子感情與道場上課 把它簡化歸為理慾之爭 這個講法
似乎一面倒的不表認同
當然也沒有您所謂 見獵心喜 的心態啦
只是一種對事不對人的各自表述而已
其實 如果一種說法 引起大多數人的異議或質疑
那是否應該進一步解釋或深入檢討 比較好呢
說到小孩的教育
後學認為 有時真的不只是陪伴時間多寡 的問題
因為也有天天見面天天吵的冤家型親子關係啊
也有像前面的前賢所引的 雖然親子相處時間不多 但也沒變壞的例子啊 (好像還不少)
所以後學以為
真正的重點應該是親子關係的品質 而非時間的量
至於道場上課會不會影響親子教育
那就要看當事人怎麼去活用道理 發揮上課的效力了
道場的教育 最常講的 不就是叫我們要將道理落實在生活中嗎
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雖然我們的理想是遠大的 但是
身邊週遭的事物 帶給我們的感觸卻是最基本又最真實的
如果這些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事 都無法處理好(此處指的不是大家認為的好 而是自我心安理得)
那面對更繁雜的世界 又如何談修行或度化眾生呢 這不是再明顯不過的邏輯嗎
所以 後學才會感慨修行真的沒有捷徑
方向正確了 實際去一步一步 小心堅定的走下去
那種感受與體驗 才是智慧生發的源頭
也才能讓我們在人世間的修行 真正能化煩惱為菩提
以上只是提供個人看法 歡迎指教
首先我覺得那位朋友所言不當'不妥'不宜,不夠我想他只是欠缺周詳沒有惡意,希望各位大德也不要有{見獵欣喜}的心態
養兒育女不啻是身為父母該有的責任,但是現實環境下,就如(珠善姐)所提供{職業婦女的故事}一樣,有許多無奈.因此透過溝通教育來讓孩子們了解父母們在做什麼,在忙什麼,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因此我建議您平常就該耕耘,藉著溝通教育:
1:讓孩子懂得體諒父母工作忙碌,沒時間陪他們(平常要經營透過卡片'電話關心以補無 法長時間陪伴) 以及感恩的心
2讓孩子了解為什麼上課,趁機機會教育:心靈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介紹你的信仰(佛祖的慈悲,耶穌的博愛),不要想他們怎懂,就是還小(天真)很容易就接受,長大教育時已經受到社會的浸染就遲了,如此也教育我們的孩子,在後天的追求下,該捨的時候,就得捨,才會有所得,而我想你也不是每週多要上課吧!如是這樣我想那就有點問題了,不夠我想親子的溝通教育做好,他們接受了,問題應該就不大了,(記住一點你的參予,一方面也為了他們就是了,因為言教不如身教,立德就是最好的教化)
我的文筆不好,希望各位大德有更好的建議多多指教
筱萸:
與你分享一篇職業婦女,相信看完必有所領悟,職業婦女難為,如何調整步調與陪伴孩子的時間更該去仔細思維喔!
祝福你 順心如意
末學 珠善 頂禮未來佛
阿彌陀佛
職業婦女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21690
上一篇:好山好水樂自心中來 下一篇:臘筆畫~~樸實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