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可愛的母親Bubu接受馬來西亞的讀書團體的邀請,
所做的一場演講。
有興趣的村民,
可以到
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article_id=9030184
周律師問
──在這個知識競逐的時代,父母既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又想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蔡女士怎麼看這個平衡。
Bubu答:
快樂的童年與扎實的學習過程應該沒有抵觸。回顧一個人的童年是否快樂無憂時,我們想到的多半是「穩定的情緒環境」、「關懷與愛足不足夠」這些問題,好像還沒有人提到,自己的童年是因為什麼都不用學習而特別快樂的。
我的孩子從年幼就經歷語文與學制的大轉變,所以在學習上她們的體會,我想是「因學習而快樂」而不是「無憂的學習」。
所有的學習都有實質的過程,但我不認為這些總是被同義為「壓力」的負擔,對每孩子來說都不堪負荷。
前一陣子,我的小女兒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對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文不夠熟悉,再過幾個月要考英文AP,她問我能不能給一些補足的學習建議?在這件事情上,我看到她所承受的壓力並不是「學習」,而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學習方向使她憂慮。
隔天我馬上到圖書館借了一本牛津出版社的文學史,建議她從文學史所介紹的知名文學家開始,先選讀著名的篇章〈網上都可以找得到〉。這個建議因為十分具體,所以當天她已經開始工作,雖然這是要在例行的課業中再抽時間自修,但她每天跟我談論起所讀的文章時,並沒有負擔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喜悅,這就是我說的「因學習而快樂」。
同樣的,當我們看到街上老是有一些孩子只想殺時間、為自己無事可做感到無聊時,我並不覺得那些無事的孩子真的一身輕。
孩子需要好的學習方式,但大人不能以期待不勞而獲的心替孩子找捷徑;我之所以反對補習教育,就是因為這當中有太多因為代勞而換取成績的技巧〈幫忙整理重點、單字卡、各種卡,使孩子失去統整的訓練〉,長遠來看,這對孩子非常不好。我的女兒去美國上大學之後,我更感覺到高中之前的好成績未必是大學學習成功的保證。她有很多同學在大學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這些經驗讓我更確定,不要為了達到任何目的去「包裝」孩子的能力,教養一個腳踏實地的孩子才是成人給社會的禮物。
「補習」的定義是補救學習而不是搶先學習或代為整理重點。我的孩子在轉換教育制度時最需要補救學習,我們也都一直在做,不同的是,我們留在家裡做、自己牽著手做,並不是因為她們沒有出門補習就在家玩樂。
如果一個孩子覺得自己需要協助,那當然應該幫他找一個好的方式補習,但是,如果父母把「補習」當成「送出門」或「為孩子管理時間」的同義詞,那我覺得父母自己就該好好省思。快樂的學習不是替他走一段、或硬拉著他往前走,而是教他站起來,使他因為喜悅前面的目標而自己走。
快樂童年奠基在穩定的家庭生活與良善的環境,如果我們對孩子真心關切,生活照顧得好、家庭安全和諧,一個孩子就可以在快樂的童年中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