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看到一些店家賣素食餐點(像是水煎包、三明治、臭豆腐等等),不過卻沒有使用"素食"的招牌。可能原因是寫上素食的話,可能會讓一些非素食習慣者產生心裡上的排斥感,連買的動機都沒有。然而東西是如此的好吃,卻很可惜只是因為表相的命名而影響到店家生意。
不過不寫素食的話,路過的素食顧客可能永遠不會注意到這個店面或小攤子有賣素的。
有些變通的方式,寫「蔬食」、「健康料理」,或「有素食口味」等等,本質還是素食的,而也讓素食者容易辨認,但對非素食者也不至於產生太大的排斥感,至少有第一次嘗試的可能性。
這個也與消費群的定位有關,是否要以素食為主,還是說考慮到非素食者的接受度。台灣是個素食的寶島,不過依照一些紀錄來看,素食經營真的不容易,除了素食者本身的支持外,可能也要考慮到如何做出吸引非素食者的特色。料理水準是基本的要求、而地點方便性(譬如捷運站旁比較方便,但租金實在太貴)、餐廳氣氛、乾淨、變化性等等,也都有相關嚕。
之前寫的文章,也可與此篇一起參考:
http://www.vegeworld.com.tw/Forum/Article.asp?no=1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