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之 蛋白尿
腎功能(Renal function)是描述腎臟狀態及其在腎
生理作用的角色。慢性腎臟病(又稱慢性腎功能不全
或慢性腎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chronic renal disease(CRD)),指腎功能在幾個月
或若干年期間逐漸而難以逆轉的衰退。據估計,
慢性腎病患者占美國成年人口的13%,而大多數患者
對自身病情往往並不自知。
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包括:
浮腫
蛋白尿、血尿
高血壓、貧血、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對慢性腎臟病的早期診斷,可以通過血液、尿液分析等醫療檢測手段
,對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肌酐比(BUN/肌酐)、
腎絲球過濾率等生物化學指標定量分析獲得。醫學成像
(超聲檢查、X射線斷層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活體組織切片等手段,
有助於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具體病因作進一步的了解。
併發症(complication)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之續發性反應所造成的結果
,是醫學、病理,可能是因為病患在醫療或護理過程中,
因為一種疾病合併引發其他的另一種或幾種疾病。
蛋白尿(英語:Proteinuria),
在尿液中出現過量蛋白質的現象。出現這個症狀時,
可能是短暫的異常狀態,可以恢復,身體狀況仍然
是正常,也可能是腎功能出現問題。
臨床上把蛋白
尿區分為
良性蛋白尿(暫時性或姿勢性)和病理性蛋白尿(持續性):
良性蛋白尿包括:
1.暫時性蛋白尿:通常出現在發燒、激烈運動、情緒壓力
、高血壓或脫水的狀況下,年輕人較常發生,只要這些
誘發因子解決後,蛋白尿就會消失,和腎臟病無關。
功能性蛋白尿:腎血流量增加,導致流經腎單位的蛋白質
總量增加,使得終尿中蛋白質總量也跟著增加。當腎血
流量回復正常後,蛋白尿消失。常見的誘因包括:
寒冷、劇烈運動、緊張、交感神經興奮、應用血管活性
藥等。
2.姿勢性蛋白尿(或稱站立性蛋白尿):人體呈站立姿勢時
才出現蛋白尿,躺下時即消失。一般較常發生在小於30
歲年輕人身上,隨著年紀增長而消失。
體位性(直立性)蛋白尿:剛起床時並無蛋白尿,起床
活動後逐漸出現蛋白尿,長時間直立、行走或脊柱前凸姿
勢可使尿蛋白增多,平臥休息後尿蛋白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一般24小時尿蛋白定量<1g,多為非選擇性蛋白尿,
青少年尤其是瘦長體型者居多。機制可能是腎臟移位,
引起腎臟受壓,或者腎靜脈扭曲。預後良好,
但必須排除其它導致蛋白尿的疾病
(特別是這些疾病的早期),鑑別有困難時,需加強隨訪。
病理性蛋白尿包括:
1.原發性腎絲球疾病:
腎臟負責過濾血液中物質的腎絲球本身發生病變,如急
性或慢性的腎絲球腎炎,血中大量的白蛋白就會出現在
尿液中。
2.次發性腎絲球疾病:
是指身體其他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腎絲球傷害,如糖尿病、
高血壓、紅斑性狼瘡、病毒性肝炎等等。
3.超負荷導致的蛋白尿:
發生在某些血液惡性疾病產生異常的免疫球蛋白,穿過
腎絲球後超過腎小管回吸收的極限而出現在尿液中。
當泌尿道感染或腫瘤的存在會引起發炎反應,
也使得腎小管分泌組織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增加。
蛋白尿是某些腎臟病早期的表現,若體檢尿液報告出現
一次蛋白尿則需複檢,複檢結果若是陰性,可能只是暫
時性蛋白尿或偽陽性,表示和腎臟病沒有絕對相關。
但若複檢仍呈現陽性,則需進一步檢查來做判斷,
包括詳細用藥及病史詢問、定量蛋白尿檢驗、血液檢查、
腎臟超音波等等,有時確定診斷還需要做腎臟切片。
飲食、營養調節
在早期,患者每日進食的鹽、油、糖用量需要控制,
多數早期患者增加飲水量會較佳,由於減少動物性蛋白
的攝取比例可以減緩糖化終產物、有些研究認為對維持
腎功能也有幫助,(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的正面效益很明顯)
;腎功能較差者也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
並攝取高品質蛋白質;較為後期者連鉀離子都要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