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者望遠鏡的奇跡
預言和星座生肖與算命,八卦,生物化學血型,醫學科,紫薇斗數學,
出生於地獄星球The Earth
金星金星(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 ♀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近太陽之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其無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 ...
水星
編號
形容詞
Mercurian, Mercurial,[1] Hermian[
2]非常小(九大行星中僅有冥王星比它小)他的直徑大約是4800 公里,比地球小40%,重量比地球小20倍。 其密度是太陽系中僅次地球,是由於構成水星大部分的鐵質核心。 布滿表面的坑洞 水星是由岩石構成的,水星的世界就如同月球一樣,表面布滿被流星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山和坑洞,另外有平滑,稀疏的坑洞平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軌道週期是87.9691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約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轉速度遠遠超過太陽系的其他星球。水星的 ...
土星Saturnian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於第六、體積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同屬氣體(類木)巨行星。古代中國亦稱之為鎮星、填星。據說,古人觀察鎮星呈黃色,黃色於「五行」屬土,而命名為土星[10][11]。而其他語言中土星的名稱基本上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例如在歐美各主要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葡萄牙語、德語、義大利語等)中土星的名稱來自於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薩圖爾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還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說其在羅馬神話中即薩圖爾努斯)、巴比倫神話中的尼努爾塔和印度神話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符號是代表農神薩圖爾努斯的鐮刀(Unicode: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12],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觀上通常情況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時會有長時間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風速明顯比木星快。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土星有一個顯著的行星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146顆。其中,土衛六(泰坦)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公里,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公里),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衛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13]。此外,土星距離地球13億千米,其自轉周期約為10小時42分0秒,約為地球自轉周期的一半。
木星
「Jupiter」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用法,請見「朱庇特 (消歧義)」。
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目前已知有95顆衛星。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了這顆行星[11] ,羅馬人以他們的神稱這顆行星為朱庇特[12]。古代中國則稱木星為歲星[13],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約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且產生了歲星紀年法。據說,古人觀察歲星呈青色,青色於「五行」屬木,而命名為木星[14][15]。
木星 ♃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WFC3相機於2014年所拍攝到木星的真實色彩影像,可清楚看見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
編號
軌道參數[5][a]
曆元 J2000
遠日點
5.458104 AU (816520800 km)
近日點
4.950429 AU (740573600 km)
半長軸
5.204267 AU (778547200 km)
離心率
0.048775
軌道週期
11.8618 年
4,332.59 日
10,475.8 木星太陽日[2]
會合週期
398.88 日[3]
平均軌道速度
13.07 公里/秒[3]
平近點角
18.818°
軌道傾角
1.305° 對黃道
6.09° 對太陽的赤道
0.32° 對不變平面[4]
升交點黃經
100.492°
近日點參數
275.066°
已知衛星
95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
69911±6 km[6][b]
赤道半徑
71492±4 公里[6][b]
11.209 地球
極半徑
66854±10 km[6][b]
10.517 地球
扁率
0.06487±0.00015
表面積
6.1419×1010 km2[b][7]
體積
1.4313×1015 km3[3][b]
1321.3 地球
質量
1.8981×1027 kg[3]
317.8 地球
1/1047 太陽[8]
平均密度
1.326 g/cm3[3][b]
表面重力
24.79 m/s2[3][b]
2.528 g
逃逸速度
59.5 km/s[3][b]
恆星週期
9.925 h[9] (9 h 55 m 30 s)
赤道自轉速度
12.6 km/s
45300 km/h
轉軸傾角
3.13°[3]
北極赤經
268.057°
17h 52m 14s[6]
北極赤緯
64.496°[6]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1 bar level 165 K(−108.15°C)[3]
0.1 bar 112 K[3]
視星等
−1.6 to −2.94[3]
角直徑
29.8″ to 50.1″[3]
大氣特徵[3]
表面氣壓
20–200 kPa[10] (cloud layer)
大氣標高
27 km
成分
by volume:
89.8±2.0% 氫(H2)
10.2±2.0% 氦(He)
≈ 0.3% 甲烷(CH4)
≈ 0.026% 氨(NH3)
≈ 0.003% 氘化氫 (HD)
0.0006% 乙烷(C2H6)
0.0004% 水(H2O)
冰:
氨(NH3)
水(H2O)
硫化氫氨(NH4SH)
木星是顆巨行星,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但卻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太陽系的行星中,木星和土星是氣體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冰巨星)。
從地球看木星,它的視星等可以達到 -2.94等,已經可以照出陰影[16],並使它成為繼月球和金星之後,是夜空平均第三亮的天體(火星在其軌道的特定點上時能短暫與木星的亮度相比)。
迄今已有數艘無人太空船前往木星探勘,最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飛掠任務的先鋒號和旅行者計畫,和後期的伽利略號。先前拜訪木星的是鎖定冥王星的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07年2月28日最接近木星,並藉助木星的加速前往冥王星。目前朱諾號是木星軌道上唯一運作中的探測器,自2016年7月4日進入環繞木星的軌道後便持續進行觀測作業至今[18][19]。未來仍將有不少探測木星系統的太空任務,如探測木星衛星歐羅巴的木衛二飛越任務。
按質量計算,木星的主要成分大約有71%的氫、24%的氦和5%的其他元素;它可能有岩石的核心和重元素[17],木星是巨行星,沒有可以明確界定的固體表面。由於快速地自轉,木星的外觀呈現扁球體(赤道附近有輕微但明顯可見的凸起)。外面的大氣層依緯度成不同的區與帶,在彼此的交界處有湍流和風暴
月球The moon
月球,即地衛一,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nb 4][5],直徑約等於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約為地球的1/81,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
月球 ☾
黑暗天空中剛過滿月(望)的月球。它是一幅混合光亮和黑暗的地區,不規則的斑點圖,和參差著不同大小的環形山,向外輻射的明亮噴出物包圍著的圓環。
地球北半球所見的剛過滿月的月球
軌道參數
近地點
363,104 km(0.0024天文單位)
遠地點
405,696 km(0.0027天文單位)
半長軸
384,399 km(0.00257天文單位)
離心率
0.0549
軌道週期
27天7小時43.1分
會合週期
29天12小時44分2.9秒
平均軌道速度
1.022 km/s
軌道傾角
5.145°(與黃道)
(與地球赤道傾角在18.29°-28.58°間)
升交點黃經
每18.6年在公轉軌道上退行一周
近地點參數
每8.85年在公轉軌道上順行一周
隸屬天體
地球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
1,737.10 km(地球半徑的0.273倍)[1]
極半徑
1,735.97 km(地球半徑的0.273倍)[1]
扁率
0.0012[1]
周長
10,921 km(赤道周長的0.273倍)
表面積
3.793 × 107 km2(地球表面積的0.074倍)
體積
2.1958 × 1010 km3(地球體積的0.020倍)
質量
7.3477 × 1022 kg(地球質量的0.0123倍)
平均密度
3.3464 g/cm3
表面重力
1.622 m/s2 (0.1654 g)
逃逸速度
2.38 km/s
恆星週期
27.321582天(同步)
赤道自轉速度
4.627 m/s
轉軸傾角
1.5424°(對黃道)
6.687°(對軌道平面)
反照率
0.136[2]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赤道 100 K 220 K 390 K
85°N[3] 70 K 130 K 230 K
視星等
−2.5至−12.9[nb 1]
−12.74(平均滿月)[1]
角直徑
29.3∼34.1′[1][nb 2]
大氣特徵[4][nb 3]
表面氣壓
10−7 Pa(白天)
3*10−10 Pa( 夜晚)(大氣總質量:∼25000kg)
成分
每立方釐米粒子數量(夜晚時):氦-4- 40,000 ; 氖氣- 40,000 ; 氫氣- 35,000,氬-40 - 30,000 ; 氖-22- 5,000 ; 氬-36 - 2,000,甲烷- 1000 ; 氨氣-1000 ; 二氧化碳- 1000
含有痕量氧氣,鋁,銈
可能含有磷,鈉,鎂
直徑ø12756公里的地球和其直徑ø3476公里的衛星月球的大小直觀對比
一般認為月亮形成於約45億年前,即地球出現後的不久。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但沒有一種能完全合理地作毫無破綻的解釋,最被普遍認可的是大碰撞說,它假設月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特亞」之間的一次巨大撞擊。
中文的「月」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月像一彎眉月的樣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分析月的字型時說:月,闕也。人們經過觀察,發現月圓的時間少,闕(弦月或眉月等)的時間多,於是就照眉月的樣子創造出這個象形字。古稱太陰、玄兔[9]、嬋娟、望舒等。
在英語中月的專有名稱是「the Moon」[10][11]。該名詞源於原始日耳曼語的「mǣnōn」[12],在725年之前的古英語被稱為"mōna",1135年為「mone」,大約在1380年變為「moone」,之後再變成現在的寫法。月球在現代英語的主要形容詞是「lunar」,源自拉丁文的「Luna」。另一個比較不常用的形容詞是「selenic」,則源自古希臘文的「Selene」(Σελήνη),是衍生自字首「seleno-」(像是「selenography」)[13]。古希臘塞勒涅(Selene)和古羅馬的黛安娜(Diana)或稱辛西婭(Cynthia)[14]的女神都是月球的名字。辛西婭和塞勒涅是反映月球處於不同軌道期如遠月點、近月點的專門術名,黛安娜一名連接死亡,意指白天。
以天體位置來看月球也能稱呼為地衛一(Earth I,Sol IIIa),但以天體位置來稱呼在天文學的術語使用上較為罕見。
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潮汐鎖定),因此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月球正面標記著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間夾雜著明亮和古老地殼的高地和明顯的隕石坑。從地球用肉眼觀測,月球是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天體,儘管它看起來非常明亮,但其表面實際很暗,反射率僅略高於舊瀝青。由於月球在天空中非常容易被觀測,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使它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如曆法、藝術和神話等產生重大影響。月球的引力影響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時間延長。月球現在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換而言之,將太陽系八大行星外加冥王星塞進地球與月球間還有餘剩空間。而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覺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