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某些因素,我去了一個認識十多年的道壇請婆婆收驚,名為收驚,其實是請他作些法事,幫我去除一些不乾淨的東西。
很有趣,本身一直覺得宗教應該以更科學的方式闡述的我,卻對一些不明的力量深信不疑,人生,就是這麼矛盾吧。
Re:並非見不到就肯定不存在而不會干擾影響我們。頻道不同、維次不同、境界不同而不能見,但善惡因肯定存在,且不受時空拘束,因緣會遇照樣受報,絕非不存在。與科學無關,但因科學無法突破的尚有百分之99.99。如X光的發現,透視不同維次空間的機器,只是科學家還沒發現罷了,並非不存在。
那天下雨,沒什麼客人(香客?還是有什麼專有名詞嗎?),婆婆興致大發,我和他對談了將近30分鐘,談素食、談修道,談了許多許多。
我告訴他,我雖為一貫道的子弟,卻是一個不虔誠的信徒,雖參加道場活動,甚至亦成為中間幹部,辦理了許多所謂增加「道氣」的事,但也因為自己喜歡以理性、人性與歷史的角度去探究佛法,不喜歡談論神鬼的顯化或者是一些八股的論點,加上不喜歡一些人的作為,終究在道場這麼的渾渾噩噩,游離來游離去。
相反的,我喜歡在張老師擔任諮商志工,透過一對一的談或或是面談,直接處理那「當下即是」的痛苦、快樂或是恐懼,跨越宗教、種族以及飲食。
我想作的,就是陪伴當下得你,讓你看見你的問題,讓你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勇氣,面對你自己的決定。
所以我們協助家庭、個人、學業、工作等等問題,我們不是專家,只是在你痛苦的時候,告訴你,有人陪你。
所以我們包容戀物癖、變裝癖,只要不對其他人造成困擾,讓自己保有小小的快感,又為什麼要用那高道德標準來壓制自己?
我最愛提出一個見解,1976年之前,同性戀是病,可是1976年之後,同性戀是一種現象。就像清朝的三吋金蓮是美,民國時期是虐。
婆婆笑了笑
:「只要你有心在張老師一直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那便是修道,為何一定要到道場聽經釋理呢?」
:「如果每天坐在那邊,只是聽人說經講理,完全不去作,那是修道嗎?」
婆婆補充道。
我想起了孔子那一句話
:「譬如為山,雖進一簣,進,吾往矣」
提到了素食,我向他說明了我在英國遇到的飲食狀況,以及幾乎全車團員在最後一天居然都在抨擊全素的概念時,我的一種「不如歸去」的感嘆。
:「說個故事給你聽」婆婆笑了笑。
前幾個月,婆婆的兒子買房子,婆婆七十多歲了,盡力的幫兒子處理「房事」,結果造成自己的血糖標到500多以上,緊急送到醫院,在住院時,醫生諄諄教誨
:「你不可以吃雞皮、豬皮….」
:「我根本沒有聽他說話,因為我吃素啊」婆婆笑道
回到家裡,婆婆努力的與血糖奮戰,這時他的一位朋友登門拜訪,給了一個偏方
:「你要吃深海魚啊」朋友說道
:「我吃素,而且我從小朋友就開始吃了」,婆婆瞪大眼睛對我說
:「….那,你怎麼辦呢?」我好奇問道
在陷入天人交戰之中,婆婆的朋友對他說
:「你不要執著啊,修道應該有彈性,而不是死硬在那邊啊,如果你不吃,結果你死了,要怎麼繼續替先佛做事?」
:「你知道結果怎樣嗎?」婆婆問我
:「….我不知道」
:「我吃了兩次深海魚,再回醫院檢查,醫生都嚇一跳,直說㜰多歲的人血糖還可以恢復正常是很不可思議的事」,婆婆笑道
:「修道應該是一種彈性,不要給人家添麻煩,你在英國吃飯,吃到蔥,撥開即可,而不要一個臭臉,覺得自己修行被破壞了」,婆婆說道,他又補充
:「如果你一直在修道,努力的幫助別人,壞了自己的修行吃了魚,但是你卻用健康的身體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不也是一種大我?」
我陷入常考………。
:「既然是修道,應該要修得很快樂,如果不快樂,那就不是修道了」
婆婆這麼說
那是年紀的修為?還是一種怡然自得的修行?
但我相信,犧牲了那兩條魚的生命,我的身體因為婆婆的幫助而恢復神彩,卻是不爭的事實。
後記
如果以魚的立場看這件事情,我相信魚應該會說
:「媽的,為什麼要我的命去換你的命?」
這時我又想起一個故事
如果在冬天時你墜機在深山高山區,為一可以獲得的食物,是別人的屍體,吃素的你,吃嗎?
為了家人在等你?吃嗎?
當然,你會說,那是意外死亡,非我所殺,我就吃
那麼,這算不算吃素、修道的彈性呢?
我陷入了常考
Re:修道不離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若自許修道人,而能不守戒,或輕易犯戒,與不修道者何異?
法句譬喻經護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二國中間曠無人民,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飢渴熱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有細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故從遠來欲望見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一人言曰:「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殘生自活見佛無益;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極意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致殞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識宿命持戒不犯,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華香下到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其飲水者道路疲頓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畢涕泣自陳:「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願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則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於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諦解義,雖困不耶。」於是比丘聞偈慚怖,稽首悔過嘿思所行。天人聞偈心意欣悅,逮得法眼,天人眾會莫不奉行。
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
戒是無上菩提本,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龍樹菩薩提到:「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
此諺語出自唐代慈藏法師︰「位當宰相頻徵不就,王大怒,勅往山所將加手刃。藏曰︰『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見之不敢加刃。」由上可知正知正見很重要,況且還要善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