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觀念的形成,跟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群眾意識都有關係。
例如釋尊時代的印度,出家人多用托缽乞食,很難要求素食。
有些西藏的出家人也不吃素,因為西藏的自然環境難以全素食。
有一些民間信仰的廟宇,有可能是為了遷就風俗、民情,或者因為神格的關係﹝有些神明也還在修行中,祂們因為有福德才有另一空間的職務,有權力管理一些事情,但祂們還沒有了脫輪迴的慧證﹞
所以民間信仰的廟宇會出現葷食的祭品。
《禮記》時代的中國民俗,比較沒有素食的觀念。即使在現代社會,素食的祭祀也還是少數。但是經過佛教、道教觀念的洗禮,素食的祭祀我相信已經比《禮記》時代要多很多了。
經典中的文字,有些道理是穿越時空,有些道理是對治當時的人時地環境。要經過一些取捨。
否則常常會發現在字面上有互相矛盾的情況。
有些經典告訴我們素食,有些經典不鼓勵素食,完全跟著文字走,會莫衷一是。
素食,必須是經過自身思維之後,才做出的選擇。
最直接的理由是「將心比心」,因為自己也很執著自己的肉身,怕流血、怕痛,於是就選擇一個比較不血腥的方式生存。
又加上現在社會已能用素食方式生活的很好。﹝這是現代人的福分!﹞
所以才選擇素食。
這也絕對不違反所有經典和宗教的精神---慈悲與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