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包文化在華人世界,是個很久的文化傳統,與其討論該不該包紅白包,不如去了解為何會有這個文化
台灣以外的國家我不知道,但在台灣早期..連把三餐溫飽都是一個問題,就算是自己有種田種菜,也經常只能吃醃漬類的食物,連餐餐白米飯,對大多數的人都是奢求,若再遇到婚喪喜慶,怎麼會有多餘的錢來辦理呢..在早期紅白包文化,就像個互助會一樣,也如同保險一樣,讓需要的家庭在需要幫忙的時候,都能得到幫忙。
以一個家庭除了買房買車以外,最大的開銷大概就是婚喪喜慶,然而買房買車都可以分期,這兩個卻不能分期,想想看辦個喪禮,再怎麼省也要十萬,婚禮除了婚宴以外也要花不少錢(當然這部份可以自行決定就可以..如登記或公證就好),若沒有這些紅白包的幫忙,就連現在生活比過去好得多的我們,也是一種經濟壓力。
以前嫁出去的女兒就真的只能大年初二回娘家,因為交通不方便,但現在就算交通方便了,電話信件都很方便,但曾跟自己相處過的朋友親戚,若沒住在一起或附近,卻漸漸遠了,因為有紅白包,所以多少要參與,有時婚宴跟喪禮,反而給漸漸莫生的朋友親戚得到再次拉進關係的機會
對我來說,如果包個紅包,以現在的最低標1600,卻讓我可以再見到久違不見的高中同學,我願意..就算是肉包子打狗,如果包個白包1700,可以同時看到全家族的人一起聚在一起我也願意,主人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場地,總是該給個入場卷吧,雖然這樣的入場卷不能明著講,也雖然不是所有的婚喪喜慶都不會是這樣,但只是提供另外一種想法。
※此文原作者於2009/02/15 18:18:03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