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一位好友mail分享這則實用的用藥知識,
平時多多閱讀一些健康、醫療資訊,藥物不是仙丹靈藥,
醫生不是神仙||| -_- 身體保健還 是自己多多留意!!
此篇文章冗長,分成三篇,以方便閱讀。
祝福大家聖凡如意
-----------------------------------------------------------------------------> ^+++^
1.抗生素的副作用與過敏性反應 2007-08-03
各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抗生素也是一樣。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副作用,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與危機。
一般來說,抗生素吃多了可能會產生以下副作用:
*短期反應:腹瀉、嘔吐、面部潮紅,這是抗生素主要的不適應症。
*長期反應:殺死人體的有用細菌。人類的嘴、腸子、女性陰道都有一些有用的
細菌來幫助人體更健康;少了這些有用的細菌,就容易口臭、腹瀉、白帶。因此,若身體不需要抗生素、卻又長期服用抗生素殺死這些細菌,就等於自己親手把自己的健康毀掉。
*特殊反應:過敏。有些人容易對抗生素過敏,因此吃多了抗生素,還會發生過敏反應,變得臉腫腫的、身體癢癢的。最常見的就屬盤尼西林類的抗生素。
藥物過敏反應是一種身體的免疫反應。如果人體對某種藥物有過敏反應,只要小量此藥便可引致身體產生輕微或有生命危險的過敏反應。所以我們不可忽視藥物過敏反應所帶來的影響。藥物過敏反應與藥物副作用不同,它是不能預知的。而藥物副作用是可預知的藥物對身體不同器官和系統的影響,但本身不是一種身體的免疫反應。
藥物過敏反應的徵狀可在服藥後數分鐘或數天產生,約一半的藥物過敏反應會在服藥後1星期產生,一般敏感徵狀會在停藥後3至5天才消失。此外,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引起休克性敏感反應,這種反應產生突然而且嚴重,會影響全身,症狀包括斑疹、喉嚨腫脹、呼吸出現喘聲,以及身體某些部位出現腫脹等。若有這些徵狀出現,尤其是呼吸困難,便應立即到醫院急症室求助,並告知醫生曾服食的藥物包括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中藥、維他命等。
以下的步驟將有助於避免抗生素副作用的產生或當副作用產生時該如何處理:
1. 避免自行未經醫師診斷及處方而自行購買抗生素
2. 服藥前,確認投與的藥物及處方
3. 身體若因服藥而產生任何不適,應立即請教醫師及藥師
4. 如病人以往曾對某種抗生素或其他藥物有過敏反應,應事先告知醫生。
5. 某些抗生素可能會影響胎兒或嬰兒,故準備懷孕、已懷孕或哺乳婦女應先徵詢醫生意見,視醫師認為有必要而開立處方箋後才可服用。
6. 抗生素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抗生素是針對不同種類的病菌,而相似的病徵並不一定是同一種病,所以不可隨便轉給別人服用或留待下次服用。
另外,服食過期的抗生素可能會對身體有害,所以切勿保留過期藥物。
2. 小兒用藥須知
小兒用藥劑量該如何給呢?
小孩子體積小,體內水份含量多,當發燒或腹瀉時對於成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水份的流失,對小孩子就會造成嚴重的水份與電解質的失衡,危及生命,絕不能等閒視之。小兒的肝腎功能尚未發展完全,會使多數藥物的代謝降低,藥效延長,須小心過量。最可靠的用藥劑量應是根據研發藥廠提供的資料來計算。切勿自行加減藥量或停藥,或重覆用藥,對於用藥劑量有疑慮時請立刻尋求醫師或藥師的諮詢。
磨成藥粉問題多
小兒用藥磨粉在台灣行之有年,一般父母也以為這是一種方便、貼心的服務,殊不知擅自將藥錠磨成粉,用藥風險會大大增加。
藥磨成粉不光是交叉污染、劑量錯誤率增加,同時也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變化。此外藥錠磨粉後分包,每包藥量很難完全相同,對幼兒來說,即使細微的差別都可能導致藥效起伏不定;多種藥粉混合還可能彼此產生交互作用、變質;部分經過特殊設計以求達到藥效穩定長久的藥劑,像腸溶錠、長效劑、緩釋劑等劑型,磨粉後更是效果盡失。
其它小兒用藥原則
◎餵藥工具勿伸入口腔太深,以免誘發嘔吐。
◎用溫開水調和藥物,以免破壞藥物成份,並攪拌均勻以免沉澱影響藥效。
◎保持餵藥環境的安靜。
◎除非須餐後服用的藥物,最好在吃奶或餵食之前吃藥,因為小兒在飢餓狀態下,會自然張口吸吮。
◎小兒在餵藥時,可將藥水加入藥粉一起使用,若沒有藥水,可以泡製一些糖水,並將糖水加入藥粉一起餵食。餵藥時,可將藥水沿著小孩口腔兩側慢慢倒入,也可使用餵藥器,但不可對著咽喉直接注入,以避免造成吸入性肺炎。當小孩哭鬧不休無法餵食時,才可將藥粉或藥水加入奶粉中進食。小兒不肯張口,不要強制灌藥,以免藥物嗆入呼吸道或日後抗拒吃藥。
◎餵小兒服用懸浮液時,不要摻水,應等小兒服下藥物之後,在給他喝下與藥物等量的水。( 例如服用5c.c.懸浮液,就喝5c.c.白開水 )。
◎給予肛門塞(栓)劑之後,需將肛門口用手指捏緊約2-3分鐘,以免藥物被排出體外。
◎粉劑抗生素需加冷開水至指示刻度,經搖勻溶解後才可服用。切不可直接將乾粉倒入餵食。
◎ 糖漿類抗生素應以冷藏方式保存,開瓶後7天未用完應丟棄。
小孩子生理心智都還在發展階段,未成熟的器官、虛弱的抵抗力,就像捧在手?的玻璃杯,一個不小心就碎了,豈能不慎?所以惟有對小兒的生理特點、用藥注意事項有基本的概念與醫師、藥師密切合作,才能給予寶寶最週全的照顧。
3. 正確使用抗生素 2007-08-03
每個人都曾有這樣的經驗,生病不舒服會去看醫生,一家看不好就到另一家看,即是所謂的逛醫院效應,要不然就是自行到藥房買成藥吃,或是要求醫師看病一定要開藥,或者將上次看病並沒吃完的藥拿來吃。
因此,我們有可能不知不覺就這樣吃下許許多多的抗生素,造成抗生素的誤用或濫用,可能很多時候抗生素對這些疾病是毫無功效的,甚至產生抗藥性。
民眾可能會問「細菌如何產生抗藥性?」簡單來說:當細菌入侵時,個體不當使用抗生素,使得體內細菌基因發生突變,而成為具有抗藥性之頑強細菌,並與未具抗藥性的細菌混合,並轉移給不具抗藥性之細菌,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無法有效殺死該細菌。
一旦抗藥性產生,我們若暴露在多樣性細菌感染的危險之下,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危機。抗藥性對社會與個人造成的損害,會使得醫療效果大打折扣,以及可能引發的醫療費用增加也是個問題。為了對抗抗藥性細菌,必須不斷的發明新的抗生素,以及付出更多的成本購買有效的抗生素。
此外一般人容易對「消炎藥」與鎮痛消炎藥相混淆,若以消炎藥來泛指抗生素也是不恰當的。"消炎藥"一般是指止痛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或類固醇等,可以直接減輕人體的炎症反應,所以說它是「消炎藥」。而抗生素,是藉由殺死細菌,來化解疾病造成的不適,它不是消炎藥。所以不如說它是因為殺死細菌後,"間接"減輕感染部位的發炎反應。至於自己的發炎現象是否是由細菌所引起,則必須由醫師作專業的診斷與判斷,並進行細菌的培養或特殊的檢查來確定,千萬別自作主張,自行購買或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服用,以避免讓細菌有逐漸生長茁壯的機會。
衛生署為了要建立一般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概念,並避免細菌抗藥性的不斷擴展,推行了所謂的「三不政策」。希望大家都能將三不政策牢記在心,讓細菌能被徹底消滅,且不讓抗生素的使用成為細菌日漸茁壯的推波助瀾之首。
以下就是「三不政策」的內容:
(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至藥局購買,必須有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檢驗,才能知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選擇適當的抗生素。
(2)不主動要求:許多人會把抗生素當成一般的消炎藥或退燒藥,在醫院求診時總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還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此外還會使得體內的正常菌叢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反而越來越差;再者,抗生素的濫用更會造成藥品資源的浪費,成為全民共同的負擔。
(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服完整個抗生素的療程,切勿因症狀有所改善而自行停藥,這種行為會造成細菌有機會衍生出抗藥性,原來使用的抗生素就再也拿這株細菌沒輒了。
http://www.wretch.cc/blog/g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