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討論區 / 愛情與友誼 / 聖嚴法師談 愛與親密關係

討論區/愛情與友誼 文章

主題: 聖嚴法師談 愛與親密關係
作者: 是什麼
文 章 編 號: 第 197655 篇
發 表 日 期: 2008/01/30 21:22:06
閱 讀 次 數: 1048
此篇文章 回應:
回應此篇的文章:
推文人氣: (1)


第二講   愛與親密關係

 

 

 

第十三課  慈悲,是愛的最高層次,足以跨越人心的藩籬,及於一切眾生

 

 

 

正因為強調:不分對象、沒有條件的愛,佛教的慈悲,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

 

 

 

佛教講究無條件的愛,包容度很高。漸漸地,也影響了其他的宗教。現在世界上的宗教,大部分都能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各種稗族。因為,其他宗教的領袖知道,如果只愛自己的信徒,排斥其他宗教的信徒,就走不出去。

 

 

 

第十四課  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對象、沒有條件的

 

 

 

聖嚴法師原本和藹的神情裡,流露柔軟的線條,勉勵我說:「慈悲的鍛鍊,本來就是由近而遠、從小而大從淺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廣。

 

 

 

慈悲,就是當對方需要愛時,我能力所及,就樂意付出,而不是決定在於我喜不喜歡。不能因為我看得順眼,就多愛一點;看不順眼的,就少愛一點。很多父母偏心、對自己的孩子都不公平,有差別待遇,這就不慈悲。

 

 

 

第十五課  親密關係之中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傷害彼此的愛

 

 

 

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慈悲,即使親如父母、師徒之間的密切關係,還是有可能因為控制的欲望,而導致彼此的傷害。最常見的是,父母太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期望,而產生控制的欲望。

第十九課  婚姻中的伴侶關係,不是嫁雞隨雞,而是照顧對方一輩子,彼此守護

 

 

 

或許,這種說法乍聽之下似乎很保守,但認真想想,再看看現代社會的零零落落的夫妻關係,以下兩個層次的問題值得深思:第一,是婚前有沒有足夠的了解和思索──關於愛,我們期待怎樣的親密關係?第二,是婚後碰到問題時,我憑藉什麼力量堅持對這個承諾的信守?

 

 

 

然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指向:「慈悲」。愛,既然是無條件的、平等的付出關懷,就不會因為這個對象有些改變而影響我愛他的初衷。當情侶、夫妻的愛,提高到慈悲的層次,就算配偶做得不好,也不要輕言分離,給對方時間、給對方機會,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第二十課  愛不一定要有相對的回饋;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平等的付出

 

 

 

信守婚姻的承諾,意思是說:愛的決定權,愛的責任感,都操之在我自己手上。我給對方的愛,始終不變,愛不在於對方,而在於我個人。愛,不一定要有相對的回饋,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平等的付出,既然她是我太太,我就永遠愛她。

 

 

 

第二十一課  要盡力和自己建立最親密的關係,有自信就不會恐懼不安

 

 

 

從心理學講,跟自己建立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人出生時候就是獨立的個體,平常雖有伴侶、有親友、有家屬,但每個人都是獨自的,而不是另一個人的附屬。每個人都不可能跟另一個人完全志同道合,也不可能在想法或性格上完全相同。我們可以期勉自己要跟別人和諧相處,但更要優先的,是好好照顧自己、認識自己,讓自己成長,在任何狀況下,跌倒了,都能站起來,即使沒有人安慰的時候,能夠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就算沒有人攙扶一把,還是要鼓勵自己站起來。

 

 

 

第二十二課  學會慈悲,鬆開心中的防線,拆除心中的城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把自己照顧好之後,接著還要想到別人的處境,才不會流於自私。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全心把自己照顧好,太專注於自己的修行,過程中可能忽略了別人,變得獨善其身。自我修行時,若沒有關心別人、沒有對別人付出,這種人就是自私,沒有慈悲心。當自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時,應該想想別人也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第二十三課  唯有慈悲,才能解決因為愛而引起的衝突

 

 

 

愛裡頭,應該有恩,可是有些人一旦發現他給付的恩得不對方的回饋,就怨恨,就想報復,而被報復的對方會有更強烈的反應,彼此冤冤相報,形成「恨上加恨、仇上加仇」的負面循環。若要化解仇恨,就要從慈悲的心開始。對心懷慈悲的人來說,寬恕和原諒,都是沒有條件的。對方把我當仇人,只要我沒把他當仇人。漸漸地,仇恨會愈來愈淡。

 

 

 

第二十四課  「放下」心中的包袱;但永遠不「放棄」心中的理想和責任

 

 

 

聖嚴法師的答案是:放棄,是什麼都不要了,既沒有期望、也不再負責任。放下,則是把心理負擔擱在一旁,但行動上並沒有停止努力。

 

 

 

當孩子迷途知返,媽媽就不要再唸她、罵她,不要再想過去的錯,也不要擔心將來會不會再犯,只要持續關懷照顧。萬一,孩子再度犯錯,就像是又跌倒,可以再站起來。「放下」是教人不要記著、掛著、唸著;而「放棄」是永遠不再管了,意思很不一樣。

 

 

 

第二十五課  善用「愛的減法」,讓親密關係更歡喜自在

 

 

 

我們都以為,愛的付出,就是要給對方很多東西,其實,愛的付出,還有另一種方式,叫做:「愛的減法」,就是想辦法減除對方的煩惱、壓力、期望、和占有,而不是想給對方這個、那個。現代人常常要得太多、也給得的太多,每個人都快要變成感情的暴發戶,如果能夠換個付出的方式,用「減法」的觀念去愛,存在於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將會更歡喜自在。

 

 

 

參加禪修期間,聖嚴法師常告訴前來修行的人:「你來這裡,不是我們要給你什麼東西,而是希望你要放下很多東西,在這裡聽到的,不要成為你的負擔。不要執著;應該放下。若不放下,負擔重,會痛苦。」因為一般人來禪修,都希望能夠「得法」,回去之後應該要比別人更有智慧。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觀念要調整,禪修幾天回去之後,不是得到,而是放下!如果禪修回去跟來時一樣,就等於沒修。

 

 

 

第二十六課  真正的「看破」,並非徹底失望;而是體認世事都是虛幻的,不再執著

 

 

 

徹底的放下,身心都自在了。但是,我也常常聽見一種說法,「某某人禪修回來,看破了!」語意極其消極。其實,對方並沒有真正看破,他只是徹底失望了,發覺自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聖嚴法師特別強調:「破,是把完整東西看成破的,把明明有的東西看成虛幻的。當任何東西沒有完整,都是虛幻,就不會對它執著。」東西能夠的時候,它就是工具,使用它來求便利。倘若它壞掉了,也是正常的。例如:古董瓷器,打破了很可惜,但只要不是我故意打破它,就不要太難過。

 

 

 

花雖然很美,但它其實也正在凋零,往往過了一夜,花就殘了。真正懂得看破的人,是看到花很美的時候,就想到它從前只是個花苞,本來不是很美的。再說,花再美也有凋零的時候,過幾天就謝了。現在的美,只是暫時的美,很快就會成為過去。不會執著於它,更不會一心想要保存。它美就美、凋謝就凋謝,無常就是正常。懂很看破,才能提升愛的層次,昇華到慈悲的境界。正因為不執著於條件,不區分對象,毫無限制地平等的付出,親密關係才能恆常自然地存在。

 

 

 

第二十七課  勇於承擔別人惠予的付出;將來才有分享出去的能力

 

 

 

那天,我正要離開他的遇所,聽見聖嚴法師輕聲交代身邊的弟子:「桌上還有兩顆人家送來的水梨,留一個你們吃,另一個我要送給若權。」隨即看他親自提了紙袋,裡面裝了顆碩大的水梨,彎著腰、送給我。

 

 

 

飽滿的水梨,盛裝豐盈的愛。它的重量和意涵,都超過了我所能承受的但是,既然聖嚴法師都放得下了,我又何妨擔得起呢?就讓這份好意化為彼此永遠的許諾吧,這是我對愛與親密關係的另一種覺


發表  回覆   引用  推文  相關  精華區  轉寄  板公告

推文內容:

自在這些句子是從「甘露與淨瓶的對話」這本書中節錄下來的嗎?看完這本書讓我感動許久...2008/02/02 22:46:01
過年期間新竹市素食餐廳營業情況? (作者:傷腦筋小朋友)
活佛說的話偶而也要打個則扣一下Re:太瘦好不好? (作者:☆文龍☆)


猜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內容: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5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