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章,真是心有戚戚焉
之前媒體大篇幅報導首富捐款蓋癌症中心事件
出發點很好,但總覺得仍是治標不治本
應該要把我們的世界充滿了致癌物的原因找出來
努力去預防和改善環境才是啊!!!!
就像瑞秋卡森女士說的:
"把全部或大部分的精力用於尋求治療癌症的方法必然要失敗,因為留在環境中的致癌物,會用比治療法治癒病人更快的速度,取得新的病人。"
-------------------------------------------------------
脫離致癌大海 更是功德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近日大手筆的捐給台大150億新台幣建構全球一流的癌症質子中心。無獨有偶的,王永慶台塑集團下的長庚醫院也將投資30億建構相同的研究機構。
這兩位台灣首富都因為癌症無情奪走家族中的至親後,花下宏願,希望讓已患有癌症的病友能以低30萬元的費用使用質子治療對抗病魔。在小小的台灣就能擁有兩部質子治療儀,也將是這兩位首富又創出的台灣奇蹟。
然而,這樣大手筆金額醫療設備與研究投資的背後,卻反射出許多發人省思的空間。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除了人本身的遺傳外,許多的研究都證實了,有大部分的因素是因為人本身暴露於誘發癌症的「環境因子」所引起。而這些環境因子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致癌物(carcinogens)。
而致癌物的種類包羅萬象,從放射線核種、除草劑中的化學物質、殺蟲劑、農藥、戴奧辛到許多化學和高科技產業的汞、鎘、鉛、銅等重金屬,以及塑膠製品所含有的環境賀爾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致癌物。
這些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所引發的公安事件,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從台鹼的戴奧辛、桃園的汞與鎘米、新竹香山的綠牡蠣與環境荷爾蒙等等,這些致癌物都可透過食物鏈的生物濃縮,最後來到食物鏈頂端,重回到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台灣人身上。
說台灣人是住在一片致癌物的大海中,其實一點都不為過。因此,當我們重新的檢視這將近200億台幣先進癌症治療設備的來源 ──新竹的科學工業園區與雲林麥寮的六輕化學工業區,不僅可以發現,我們已經付出的環境成本和暴露於致癌物大海的危險,早已是這2000億新台幣的千萬倍了。更弔詭的是,製造致癌物與投資治療癌症的機構都是相同的。
在這弔詭的情緒衝突中,讓我想起美國環境保護先驅,瑞秋卡森(Rachel Carlson)女士。卡森女士在她1962年最著名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中,特別以一個章節書寫環境致癌物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她特別引用當時美國癌症學院依休柏博士的看法,今天我們的世界充滿了致癌物,把全部或大部分的精力用於尋求治療癌症的方法必然要失敗,因為留在環境中的致癌物仍然會比治療法治癒病人更快的速度取得新的病人。
那為什麼不採取預防措施去對付癌症?依休柏博士更直言比起預防措施,癌症治療比較具體,更令人興奮與著迷,而報酬率也比較高。但是癌症預防絕對是比較人道,也比癌症治療更有效。卡森女士在結尾也明白的指出環境中的致癌物都是人類放進去的,而致癌物以兩種方式進入我們的世界,一是人們要求更好、簡便的生活,二是由於製造和銷售這些化學物質已成為我們經濟與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移除。
卡森女士以她備受癌症折磨的殘生現身於美國國會的聽證會,讓世人警覺到DDT等化學藥劑對環境與人類的危機,從此讓世界各國對於這些致癌物採取永久禁用或是嚴格限用的措施。雖然,她在《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兩年辭世,但留給世人的警語猶然在耳。
今年適逢瑞秋卡森女士百歲的冥誕,希望這兩位台灣首富能有機會一讀《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或許就能發現讓台灣環境減少致癌物的存在,對於未得到癌症或是尚未出生的下一代,實施癌症預防措施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本文原發表於2007.09.07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