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果產銷來比喻教育,其實還蠻貼切的
只是與其說是政策因素,把教育問題丟給教改
那就像是果農把水果滯銷怪在政府不採購
而忘記根本原因在於自己過量的搶種
沒有一定的市場觀念和風險管理
背後的一致性不在外部環境,而在自己的功利心態吧
誠實的面對自己,其實有多少人選擇普通高中-大學-研究所
乃至於更高的學歷,只是為了追求真理,或讓自己對社會更有幫助
我想很少
多半人選擇升學,都只是為了更好的學位以便於未來相對更好的工作,講白的,就是更多的錢
也不管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專長在不在這裡,一位去追
那當然有了這個需求,也就會有這個市場
越來越多的學校去改制或者新設立來容納這些
我們坦白說,假使這些學校沒有設立
相信這些人也有一套批評的觀點啦
就是政府沒也照顧到每個人求知的權利什麼的
說來說去反正自己沒有錯
教改本身並不在於增設學校
而在於教育內容的改變,用更多元的方式讓求學的人更有發揮自我的可能
重點只是在於到底你適合往學術體系或者是專業技職領域去
以我自己的經驗,身邊的同事都是所謂的一流學校出身
也不乏80年代教改以後的新銳
實際接觸的感覺,新的教育內容的洗禮
比起我們這些70年代的「產物」
他們多了更多多元思考和能力
整體素質絕不下於我們這些就體系訓練出來的
所以沒有對實務的分析能力,沒有專業知識訓練
卻彷彿只有自己是社會良心
看看報紙、電視就要天南地北評論起來
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評斷教育體系
任意標定一流、評鑑三流
(把技職教育定位三流,不但反應論者的封建功利,更凸顯自己對教育政策的一無所知,如果這種論點成立,是不是我也要用自己的標準來定位一下,如果不是世界大學評鑑前十名的校所都不算學校,那像話嗎?這種鬼話我不敢說!)
然後開口經濟衰敗
政府無能
這種評論本身恐怕就等而下之了!
後記:在台灣,當個人真是輕鬆愉快
自己不見得需要培養面對問題能力
反正凡是就是政府無能,社會無情
什麼事做不好就怪業力深重
只有自己
不用檢討
在台灣當個人,真是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