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思考致富工作室~天空部落
財富第五波~1
肥胖=貧窮
在新的千禧年,原本種族和性別歧視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根據個人體重和外表所形成的歧視。
過去,我們把貧窮和瘦弱、富裕和肥胖聯想在一起。
然而,今天多數的肥胖卻是經濟能力弱勢的一群。
富有的肥胖已經成為過去,貧窮和肥胖則成為同義字。
今天,個人的體重和外表,就像19世紀家族的姓氏和出身,代表社會地位和經濟出路。
一個肥胖的人,不是指超重幾公斤,而是指病態的肥胖,不但謀職不易、人緣欠佳,甚至對每天生活所需的體力也顯得力不從心。即使標準體重的人也有很多人健康不佳。
現代醫學卻灌輸大家一種觀念: 人一旦上了年紀,就免不了疾病纏身,頭痛、腸胃不適、身體疼痛、疲倦、關節炎和其他種種常見的疾病。
其實,這些現象和病態超重、肥胖一樣,都是不良飲食習慣所致。
今天許多人飽受情緒和疾病所苦,不管是脾氣暴躁、憂鬱症或癌症,都和冷凍披薩、低脂餅乾一樣,都是垃圾食物公司的產物。
這些食品公司將目標瞄準低所得、不健康、超重的消費者,當他們上鉤成為顧客後,公司裡的化學家就有本事讓這些消費者一吃再吃。
當你吃下某種食物之後,會渴望吃下更多同樣的食物,那就表示是化學添加物在作用了,會讓人想一吃再吃。
這些化學變化導致飲食過量、助長肥胖,並且破壞味蕾會尋找多種食物的天性。
人體每天需要攝取13種維生素,其中多數是無法自行製造。只要每天吃下多種新鮮蔬果,就足以供應每天所需的營養素,所以人體天生的設定就是需要多種天然食物。
但若是吃加工和速食產品,經化學變化後,身體連每天所需的最低維生素和礦物質量都達不到。
人體一旦缺乏這些營養,短期會出現心情不定、體力不繼、關節痛、視力減退、聽力喪失和其他種種疾病。
醫療體系的惡行
然而在我研究醫療產業之後才發現,和那些大型跨國醫療公司的惡形惡狀比起來,這些食品公司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胖子是食品公司的目標市場,醫生則是醫療和製藥公司的目標市場。
病人所吃的藥或接受的治療,通常是對廠商、健保公司、甚至醫生最有利可圖的治療方法,未必是最好的醫療方式。
醫生之所以會對相同疾病開出不同的處方,是因為他們完全取決於哪家藥廠的市佔率最高!
近年來,藥廠還仿效食品公司,聘請廣告公司,以形象廣告直接訴求消費者。
這些廣告的藥品雖說要經過醫生處方才能調配,但是病人已經被直接洗腦,認為這種藥品是救命仙丹,所以他們會「要求醫生」開立處方,如果醫生拒絕,這些被洗腦的病人大不了換另一位願意配合的醫生。
以美國為例,65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要花1萬元台幣以上在處方藥上,這已經成為個人最大的開銷,數百萬人被迫在買食物或藥物之間作選擇。
無知的消費者
食品和醫療產業為了保障既有利益,不擇手段,玩弄那些對他們不利的訊息。
例如: 1990年以前,消費者就已經知道攝取過多的熱量是肥胖的主因。
於是食品業者也推出誘人的低脂和脫脂食物反擊,利用廣告告訴消費者現在高興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必擔心發胖。
但是業者五花八門的廣告中,並沒有告訴消費者,這些低脂和脫脂的產品含有高量的糖以及碳水化合物,一旦被人體吸收後會轉換成脂肪。
不僅如此,食品業者的魔掌還深入了學校,強制規定學校營養午餐和牛奶計畫,但這只會讓孩子們更難脫離加工食品的誘惑。
藥廠則借用政府的名義推動贊助計畫,讓數百萬名的兒童暴露在危險的藥物之下,藉口以此對抗飲食不當的結果。
美國政府甚至威脅父母,如果孩子有所謂失常的舉動,必須強迫他們服用治療過動兒的藥物,否則會喪失孩子的監護權。
美國FDA的設立,以及媒體制衡的角色,都因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失靈,甚至是無能為力的。
至於消費者本身、廣告業者又受限於資料不足,所以大部分對問題所在渾然不知!
傳統西醫排斥保健
20世紀科學家發現了疾病和老化與食物和運動之間的關係,然而當時卻被西方醫學界斥為無稽之談。
因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醫學因為接二連三地消滅令人聞知色變的重大疾病,例如天花、肺結核、傷寒、小兒麻痺等而成為舉世英雄。
由於這一連串的成就,加上西方醫學為了和江湖郎中劃清界限,於是西方醫學對於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古老治療行為採取傲慢、排斥的態度。
這導致了多數的西方醫學院教育至今仍然忽略營養的重要性,和維生素、礦物質和營養補充品的效用。
以美國為例,現在有超過61%的人因為營養失調和超重而身心受苦。
這些嚴重營養失調的美國人不斷受到頭痛、腰酸背痛、腸胃不適、心痛、疲倦、關節炎和數百種疾病纏身之苦.
而醫學界卻誤導他們,灌輸他們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不可避免的疾病。
那些每年賣出幾百億美元藥品的製藥公司所生產的阿司匹靈、瀉劑等等卻也都只是治標而不治本。西歐、台灣和其他已開發國家都是類似這種情形。
P.S. 財富第五波~2------詳見思考致富工作室~天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