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當家人罹患憂鬱症

李偉文 的專欄

當家人罹患憂鬱症
2024/05/09
點閱率:268

疫情造成的影響有很多,包括焦慮與憂鬱症的人大幅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估,憂鬱症再沒幾年,就將超過心血管疾病(中風、腦溢血……)成為失能的最大原因。

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也一直創新高,2020年台灣的統計,自殺的人已超過四萬人,其中又以25歲到44歲,勞動市場的主力人口最多。

這一期(2022年5月)的商業周刊封面專題就是談憂鬱症,專訪前科技部陳良基部長,他的太太王素梅,也是他讀成大電機系的同班同學,2019年11月差一點自殺成功,當天傍晚陳良基下班進門,到處找不到太太,卻看到陽台欄杆上有一隻手。

他衝上前緊緊抓住陽台外那隻手,等到消防隊員趕到,從十五樓陽台吊掛救回,緊急送醫,也開始了一年多的陪伴與復健過程。

據王素梅描述,一開始是睡不好,沒有食慾,慢慢的所有感官功能都斷線,在廚房摸著熱熱的鍋子,手都腫了卻不覺得燙,腳上有瘀青卻不知道何時撞傷,尿急便意都失去,得看時鐘逼自己去上廁所。

真實的世界離她愈來愈遠,但幻想的世界折磨她,開始有了幻聽幻覺。失去了哭跟笑的能力,大腦也跟聲帶失去連結,連理解能力也出了問題,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是一整段就無法知道在說什麼。

看了這篇專訪,才知道憂鬱症不是只有情緒低落,有的人還會有無法控制的身體機能退化,除了失憶或幻聽幻覺外,有些會感官鈍化或相反的身體不明疼痛,也有研究指出,憂鬱症也會有共病效應,比如罹患心臟病或癌症都比一般人高非常多。

陳良基因為太太的憂鬱症而辭去部長,退休專心陪伴,在太太康復後,鼓勵她將生病過程在臉書上發表,希望他們吃過的苦,別人可以不要再吃。他也運用以前的專長,成立「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認為應該可以透過各種數位工具,比如AI、智慧穿戴裝置,來預防,或者監控這類的疾病。

每個憂鬱症患者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有的人很快痊癒,有的人卻會持續一生,有些藥對某些人有用,有些人卻沒有用,陳良基的建議是,陪伴者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不要強求快速痊癒,但是陪伴的手絕不能鬆開,要勇敢面對,把可能的解方一個一個都拿來試試看。

憂鬱症的藥吃了很不舒服,像是戴了一個凝膠做的金鐘罩,外界的影像聲音好像都隔了一層。但是藥又不能不吃,因為據醫生經驗:「有些人覺得藥沒有效就自行停藥,然後突然人就走了(自殺了)。」

王素梅不斷地問丈夫:「葯吃了沒效,怎麼辦?」「如果我永遠不會好怎麼辦?」陳良基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的回答:「不好也沒關係,我會永遠陪著你。」

是的,不好也沒關係,這一句就是給憂鬱症患者最好的答覆了。專家建議,陪伴的重點,不是「做點什麼」,而是『不做什麼』,與其不斷地給憂鬱症的人建議,不如在一旁看書,甚至滑手機都沒關係,只要讓病人「感覺到你在,而且你在乎,很多時候是無聲勝有聲。

因為很多自認為好心的人,會用言語鼓勵病人:「加油啊!」「你想太多了!」更糟的是「你的遭遇我也經歷過,我都挺過來了,沒必要沮喪難過!」

這些我們自認為是鼓勵的話,反而是在傷口撒鹽,甚至是落井下石,只會增加病人的壓力。比如說:「你想太多了!」這句話其實是批評的話語,會讓人覺得問題是出在他自己身上!叫人加油,就像是叫一個早已不良於行的人站起來走路一樣沒有同理心。那種以為是安慰的比較,「你遇到的事我也遇過,我都挺過來了!」只是提醒患者他有多沒用而已。

因此,不確定該怎麼說話的人,就只要用同理與支持的態度,靜靜地陪伴就好。

專家認為,憂鬱症的求診者不到兩成,而據健保署統計,2021年1至9月到身心科就醫的人數就有一百三十四萬人次,若平均每人看診三至四次,那麼台灣現在應該有二百萬人有憂鬱症,也就是將近十個人就有一個憂鬱症。

跟家人一起吃飯,一起散步,自然而然的陪伴,是我們可以做的事,但對病人的意義卻很重大。

在疫情期間,在減少對外活動宅在家之際,家人的陪伴就更加重要了。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醫師認為一般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患者有很多成見,比如「憂鬱症的人就是草莓族」、「太懦弱才會得到憂鬱症」……其實是錯的,他在診間所觀察到的病人,反而很多屬於「衝勁十足」凡事全力以赴的個性,而且這種人格特質除了在憂鬱症患者常見外,罹患恐慌與焦慮的人也常有此個性,另外憂鬱症患者往往也有求完美的傾向、急性子、敏感神經質、不懂拒絕別人……等等的特徵。

或許也因為這些人過於積極,或是身邊沒有人可以分享心情,持續壓抑情緒,久而久之也容易引起憂鬱症。尤其現代人壓力很大,對於處於工作家庭兩頭燒,上有年紀漸長的父母,下有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兒女,這種「三明治」世代的人,若沒有足夠紓壓的管道,也容易陷入憂鬱的狀態。

其實除了這些環境因素之外,還有些是生理上的因素,比如腦部發炎或退化,甲狀腺功能不足,血管性梗塞,服用藥物的副作用……等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分泌不平衡。因此,就醫找出憂鬱症的原因是重要的。

有人形容憂鬱症像大腦感冒,人人都有機會感冒,所以平常就要勤加保養增強抵抗力,賴德仁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養成好的習慣,比如說,對自己好一點,別總是聚焦在做不好的地方;而且要學會拒絕,不要總是想討好別人,也要有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的,被討厭的勇氣;最後是多參加各種活動,多與人交流互動,有親朋好友當作精神的支持。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