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 老鼠會避免傷害自己的同類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老鼠會避免傷害自己的同類
2021/02/23
點閱率:710

作者/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譯者/林依蓁       

審訂/Fan Wu (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博士)

20200324-1 0dc81
照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多數人並不樂意去傷害他人,而這種被稱為「厭惡傷害反應」("harm aversion")的特性是正常道德發展上關鍵的要素,而此特性在具暴力傾向、反社會人格的人們身上較少出現。

不幸的是,鮮少人知道人類為何擁有「厭惡傷害反應」,對於那些缺乏「厭惡傷害反應」的精神病罪犯,醫療業者也正欠缺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IN)的神經科學家團隊在一篇剛剛發表在當代生物學 (Current Biology)的論文中提到,老鼠不論公母皆具有「厭惡傷害反應」。此現象依賴於老鼠大腦中與人類負責同理心的相同區域。這也表示「厭惡傷害反應」在生 物學上早已根深蒂固,且為今後以促進「厭惡傷害反應」來用於精神科疾病治療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糖果給我,痛苦給你

大多數人認為,只有人類擁有道德情操,動物們則是自私自利的——在牠們為生存而奮鬥的情況下,只會顧及自己與其後代子孫。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深入探究了此說法的真偽,科學家們透過兩個壓下便能給予糖果(蔗糖顆粒)的手桿裝置,讓籠內的老鼠們做選擇。

當老鼠們開始偏好選擇其中一個手桿時,科學家們便重新安裝了此手桿裝置的傳送系統,讓老鼠們壓下偏好手桿的同時,隔壁鼠籠的地板會遭受到一下電流的刺激,受到驚嚇的老鼠便吱吱慘叫出聲抗議。當老鼠們意識到拿糖果會傷害到隔壁的同伴後,牠們便不再選擇原先偏好的那個手桿。而且不論相鄰的兩隻老鼠是否曾居住在同個籠內,就算拿兩隻完全不相識的老鼠來操作此實驗,結果也一併相同。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IN)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Julen Hernandez-Lallement博士對此做出解釋說,如同人類,老鼠也對傷害自己的同類感到反感。

研究者們還進一步探索了人類與老鼠間「厭惡傷害反應」的相似性。在人類大腦的左右腦間有一處名為前扣帶皮層的區域,當人類對他人的痛苦感到同情時,功能性核 磁共振影像上顯示此區域會發亮。這些研究者近期發現,老鼠腦內相同的區域含有情感鏡像神經元,這種神經元會將老鼠目睹的其他老鼠受到痛苦映射到自身的痛覺 神經元。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老鼠被注射局部麻醉劑以使其大腦的同個區塊減少活動後,牠們在同樣的糖果實驗中則不再避免傷害同類。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組長、論文資深作者之一Valeria Gazzola博士表示,人類和老鼠用相同的大腦區域來避免傷害同類是項驚人的發現。這證實了人類防止自相殘殺的道德動機同其他動物並無兩樣,在早期的生 物演化業已存在,且在我們的大腦生物學中已根深蒂固。

老鼠是利他主義者嗎?

難道這表示老鼠在乎其同類的福祉嗎?這仍是個難解的問題。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IN)的組長Christian Keysers教授表示,在糖果實驗中,或許老鼠不再壓下手桿的原因在於不想聽到隔壁同類的慘叫,就像人們也不想在長程飛行途中聽見嬰兒的哭鬧。又或許老鼠們是真心地為隔壁籠的同類感到愧疚?我們不知道老鼠內心的動機究竟是自私還是無私的。但同樣的我們也不了解人類良善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而不論動機為何,得知人類與老鼠擁有相同的機制來預防反社會的行為真的非常令人興奮。針對擁有反社會人格的患者,我們今後更能利用腦科學的強大力量去探索如何增加他們的「厭惡傷害反應」。

原文出處:phys.org




作者》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iwan Animal Equality Association(TAEA)—動物權(Animal Rights)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