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3/1281358046/20070317182601/
曾經,到超商付完電信費帳單之後,看著一對母女在超商門外,興奮地拆開買額贈送的Hello Kitty磁鐵小禮物。
「討厭!這個圖案我已經有了,把它丟掉吧!」女孩嘟著嘴不滿地說,小手順勢把磁鐵丟在地上。
「沒關係啦!我們在去買東西就可得到新的呀,你乾脆把這磁鐵送給其他小朋友好了,反正我們也不喜歡。」這位母親喃喃地說著,彎腰撿起磁鐵,眼裡還不時瀏覽、張望著鈔上架上,看是否還需要購買哪些家用品。
這下我終於懂了,為什麼我女兒老是從同學那裡得到一大堆Hello Kitty重複花紋的磁鐵。
剛開始女兒把磁鐵排在電冰箱上時,我還有點困惑,這種方便記事留言的磁鐵,我大概只需要一兩個,怎麼氾濫到這種程度,四、五十個一字排開,讓電冰箱突然從裸身性感美女,變成穿掛起大花布,看起來很ㄙㄨㄥˊ的小鄉姑。
我當然知道超商正利用滿額購的消費者心理學,進行一場鋪天蓋地的“強迫症”消費的洗腦活動,只是,我還是不能理解,這一大堆“重複”花紋的磁鐵,真的這麼毫無價值嗎?
週遭的朋友也是跟著那波“強迫症”消費起鬨,待著女兒經常出入超商消費,就為了滿額附贈的一個驚喜,不過,我看見的失落表情比較多,也因為圖案花紋重複,所以順手塞給我,理由是他們不需要呀,可是,我也不需要呀,因為我家已經變成Hello Kitty磁鐵孤兒院,裡頭許多雙胞胎、三胞胎、多胞胎的難兄難妹,想來真是怪可憐的。
造訪友人家,整個電冰箱是滿滿的Hello Kitty世界遊風情,唯讀幾款還未蒐集到,他們咬牙切齒地說,一定是超商有限量發行,害她們要花好多錢去消費。我在一旁聽了莞爾,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更須“消費”呀!
我個人認為,蒐集嗜好本身並沒有對錯,那是個人自由意志行使的權利,只是,背後去隱藏許多意識的強迫行為。
【需要是創造出來的】
過去「廣告學」課堂中經常討論一個議題:「慾望與需求,究竟能否被創造出來?或者只能引導內在早已存在的需求?」
看著超商那波購物滿額送磁鐵的促銷活動,似乎掀起了一陣瘋狂的強迫症消費,那種蒐集的慾望早已存在並被廣告宣傳所催生、鼓舞?還是廣告真能憑空操控消費者的所欲?
我也陷入一種長考。
想到一句話,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很少。
我想,廣告種種操控的行銷技巧,真正能夠創造的,只是一種無底洞似的“想要” ,讓消費者陷入一種無法克制的“強迫症”消費,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理性去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
就像一個冰箱磁鐵,邊際效用是100,第二個磁鐵,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原則,驟降為50,第三、四、五、六個之後,邊際效用已經變成3。
試問,我們家裡真的需要一百個冰箱磁鐵嗎?還是我們只是被洗腦、催眠、操控地進行無限的“想要”呢?
存在的第一個荒謬,是“不知道”自己有選擇權。
在“想要”的強迫症消費洗腦裡,我們就是淪落到存在的荒謬,卻擁有一種錯誤的幸福感。
【己所不欲,施於人?】
要孩子把圖案重複的磁鐵轉送或直接塞給別人,這樣的隨意舉動,我們究竟給孩子什麼樣的身教呢?
因為我不想要,所以就給你。試問,這是一種愛嗎?
正因為我想要,才知道你更需要。試問,這是不是另一種愛的層次呢?
我一直在觀察強迫症消費裡,親子間與連動的人、我互動關係裡,究竟傳遞了哪一種訊息與品質的愛呢?
很悲傷的是,我們在強迫症消費裡,為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的身教,似乎停留在第一種:「己所不欲施於人」的模式,一種沒有同理心的給,膚淺、表象與有高度的。
【強取豪“得”的意識危機】
消費滿額送,本身就是一種商業促銷手段,似乎在人性本貪的法則底下,永遠有施展效果的空間。只是我們帶著孩子不斷出入超商,為了得到那一片贈送的小小磁鐵,這一細微的動作裡,我們究竟傳達了何種生命訊息?
生存裡,我們就該無限地獲得嗎?加法、乘法式的強取豪“得”裡,我們得到的究竟是什麼呢?
在“得” 之前,我們是否該想一想許多問題:
這一片磁鐵究竟是多少人的作工而來?
磁鐵生產過程裡,為地球帶來多少的汙染?
我們憑什麼得到一片磁鐵?
我們該如何運用這所得?
我們又該如何發揮這磁鐵的邊際效用?
這個思考層次不是停留在,因為我購物滿額,理所當然可以得的層次,而是我們願意用身為地球住民的一份子真正去思考,生命當中的得,我們該如何嚴肅對待。
最近,教育界的流行用語是「品格教育」,卻不知道這教育並非一時、一地、一人的工夫,而是在每個生活細微處的想思,例如磁鐵蒐集活動,何嘗不是品格教育的機會呢?只是我們多半的人都投入“強迫症”的盲流裡,忽視了最貼近生命的身教可能。
這真正的得與失,似乎還得費盡思量呀!